看市场不能“惟价格”论
一直以来,钢材价格的涨跌无疑是钢铁从业者最为关注的一个指标,也是钢贸商判断市场行情的主要参照。价格波动的幅度与持续时间,往往直接关系到他们对于何时备货、何时出货的判断。“低进高出”也是钢贸商一直以来获取利润的不二法门。
然而,从去年下半年持续至今,慢跌-调整-再慢跌-再调整的这样一个市场节奏,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从市场的调整节奏来看,现在的节奏并没有一个看到底部的迹象。如果把3~4月份看作一个阶段性探高的过程,那么,5~6月份将会是一个探底的过程。从4月份的试探过程可以看出,市场要比预期的差很多。考虑目前市场供应和生产的盲目性,后期供需压力非常大。如果没有环境的配合,5~6月份的市场可能比大家预期的还要残酷。”在第四届“5·15曹妃甸钢铁产业发展高层论坛暨钢铁贸易促进会”上,唐宋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中国钢铁产业网首席分析师尹吉梅表示。“对于后市,人们更多关注的是这轮行情会持续到何时,而这次的探底又能到什么程度?”在论坛上,一位钢贸商对记者表示:“对于我们来说,平常判断市场行情主要是看价格,觉得什么时候差不多快探底了,就去拿货,储一部分量。但今年这轮行情真的有些看不懂了,3、4月份的时候一直在看涨,而到了传统用钢旺季5月份却又跌下去了,我们心里没有底。”
对此,尹吉梅表示,后市还是比较悲观,这次的调整,时间应该会长一些。但大家不应该把对市场的判断侧重在价格上,而是应该看市场整体的内部供需和匹配程度。后期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指标是钢厂的资源投放情况,视钢厂的资源投放情况,用减产的节奏去配合。
行业“寒冬”将常态化
作为与宏观经济形势紧密相连的钢铁行业,其发展并不是由其自身决定的。在中国国民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当前得到的所有消息几乎都无法对钢铁行业产生利好支撑。
事实上,当前中国钢铁业“寒冬”状态的造就,除了行业内产能的无限制扩张外,最大的痛处在于根本无法找到一个能明确大幅增长的耗钢领域,被调控的房地产、被限购的车辆、被降速的高铁等等,下游需求受到全方位的抑制。
尽管如此,钢铁行业的从业者们还是对后市有着无限的期待。他们觉得“寒冬”终究有一天将会过去,“春天”迟早会来。“我们现在做的就是压产,等待市场回暖。”论坛上一家钢厂的副总对记者表示。
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钢铁行业与宏观经济密切相关,而且非常敏感。前些年,钢铁行业的高速发展,主要动力来自于高强度的固定资产投资,只要固定资产投资一上去,钢铁行业的发展立马就走上快车道。”中国工商联冶金业商会副秘书长、原冶金部钢铁司司长刘勇昌表示:“未来几年,经济增速以‘稳’为主基调,固定资产投资将会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而钢铁需求也不可能有大的放量。
从长远来看,钢铁行业指望国家拿钱出来救市,已然不太可能。如果仅仅将当前的行业“寒冬”状态当做一个阶段,那就大错特错了。今后,钢铁行业的“寒冬”将会是一种常态。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仅仅寄希望于市场回暖,搞‘冬眠’,那么,即便有一天‘春天’来了,你也不一定能醒得过来。这个‘寒冬’,钢铁企业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提高企业的抗寒能力。”刘勇昌表示。
这个“寒冬”的温度区间,充其量也只能算是行业洗牌的开始,调结构、转方式、控产量这条主线将会持续推进下去。钢铁企业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更要把心态摆正:这不是应对困难,而是努力跻身到更高的层次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