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显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2010年我国原煤产量达32.4亿吨,消费量达到34.27吨,均占世界的48%左右。因此,在中国煤炭清洁化利用,显然比用新能源替代,更具有环保意义。
“应当大力推动煤炭清洁生产和高效利用,从煤炭勘探、开采、洗选、加工和运输、转化到最终用户使用以及废物处理的全过程中统筹安排。”乌日图对本报记者表示。
事实上,2011年下半年,全国人大财经委成立专门课题组,就煤炭清洁生产与高效利用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已形成调研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主要领导均对此报告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在编制“十二五”能源专项规划时“统筹考虑”。
乌日图对本报分析,目前,在国家层面缺乏对煤炭行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布局,资金和政策等方面支持力度也不够。“行业管理弱化,已成为当前煤炭领域诸多矛盾和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重要因素。”
煤运之痛
每年煤炭运输损耗达3000万-4000万吨。
《21世纪》:在当下的煤电矛盾中,运输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课题组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煤炭的运输环节都存在哪些问题?
乌日图:我国煤炭资源分布总体上是西多东少、北富南贫,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三西”(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和新疆,而煤炭主要消费地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由此带来煤炭大规模长距离调运问题,耗费大量运输成本和能源消耗。在现有运输条件下,铁路运煤损失一般在1%-2%之间,在大风季节会更高,以此计算我国每年煤炭运输损耗达3000万-4000万吨,公路运煤损失更大。
目前煤炭运输主要以铁路和公路为主,其中近六成由铁路运输。很多地区煤炭运输通道建设与煤炭产能不匹配,造成运力紧张、矛盾突出和运输结构日趋恶化。内蒙古外运煤炭中有20%需要通过公路运输,其中鄂尔多斯有2/3的外运煤炭依赖公路运输。公路运煤比重过高不仅消耗大量石油,还把污染带到各地,另外还造成高速公路经常堵车和路面损害,既不经济也不合理。
还有的地区燃煤发电厂项目审批与电网规划不匹配,有电却送不出去,造成局部地区窝电严重。例如,内蒙古东部呼伦贝尔的伊敏、宝日希勒、鄂温克电站都发电不足,下达计划不到4000小时,到了冬季这个问题更加突出。造成局部窝电的深层次原因还是体制问题。因为内蒙古电网属于地方电网,不属于国家电网,与华北电网的联系不畅通,发了电送不出去。类似情况在河北也存在。由于涉及不同电网之间的电力调配问题,解决起来就比较复杂了。
《21世纪》:对解决煤炭运输难和损耗问题,课题组有哪些政策建议?
乌日图:从能源转化效率来看,燃煤发电的热转换效率最高,输电应该是煤炭资源运输的主要方式,因此要加大电网建设力度,统筹协调好不同电网的电力调配。在运输方式上,必要的原煤运输则应主要依靠铁路,减少公路运煤比重。今后东南沿海等主要用煤地区应加大煤炭进口力度,充分利用国外煤炭资源,以弥补运力紧张矛盾。
同时,煤化工包括煤制油、煤制气等也是煤炭资源就地转化的一种重要方式,但要考虑当地水资源情况和煤化工产能总体规模问题。同时,还要充分考虑西部煤炭主产区特别是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需要,特别是对于新疆等地区要适当放宽发展煤化工的限制,支持西部煤炭净调出省提高煤炭就地转化率。
清洁煤的诸多政策缺位
煤炭领域的科技资金不足油气的10%。
《21世纪》:我国在煤炭清洁化利用方面,是否具备自主技术?政府在对煤炭的研发投入上,是否跟得上形势的需要?
乌日图:我国煤炭资源开发基础理论和科学技术研究相对滞后,许多关键性、基础性科学问题和重大、关键技术亟待科研攻关。例如,在清洁煤技术方面,目前已建成的煤化工装置中,采用国外技术和装备仍占很大比例,如大型煤气化炉、大型空分设备、甲醇反应器、大型煤直接液化反应器、关键泵阀等许多核心部件仍依赖进口。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长期以来煤炭科技研发的投入低。在一次能源中,煤炭和油气资源分别占到70%和20%左右,但煤炭领域从国家层面获得的科技资金还不到油气资源的10%,甚至比可再生能源还要低。在16个科技重大专项中,涉及煤炭科技的只有一个,这与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地位以及所做的贡献相比都极不相称。
因此,我们建议加大公共财政对煤炭科技,特别是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拿出更多资金支持煤炭领域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努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提高重大科技装备的国产化率。尽快把“煤炭能源低碳发展”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予以重点支持,针对一些核心和关键技术组织力量开展科研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