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煤炭网

我的煤炭网>新闻>财经资讯>经济减速压力下:逆周期调控的尺度与策略

经济减速压力下:逆周期调控的尺度与策略

  《21世纪》:您如何解读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的下行压力?

  王一鸣:本轮经济下行不是单一因素引起的,而是多重因素的叠加:既有外需收缩,也有内需增长放缓;既有周期性调整,也有结构性因素;既有短期需求波动,也有中长期潜在增长率下降。

  首先来看外需收缩与内需增长放缓的相互叠加。外需收缩主要是由于欧债危机,对欧出口明显回落,今年1—5月份我国对欧出口增速为-0.8,下降较为明显。其中,对德国、法国、意大利出口均为负增长,分别为-3.4%、-3%和-25.1%。同时,国内投资增长也有放缓,投资的三大板块——基础设施、房地产和制造业,约占投资的80%。而第一季度基础设施增长为-2.1%,这主要是因为上期基础设施投资规模较大,而第一季度又缺乏大规模投资项目,所以出现了基础投资增速回落。同时,房地产投资也有所放缓,虽然比预期的放缓幅度小,但是1—5月份房地产投资增速为18.5%,仍有所下降。制造业1—5月份投资增速为24.5%,也有所下降。综合三大板块来看,投资增长是有所放缓的。伴随投资一同放缓的还有消费,今年1—5月份,无论是名义消费增长还是实际消费增长,都有所放缓。

  其次看周期性因素与结构性因素的相互交织。经济运行自身就有周期性波动,金融危机使这种周期性波动进一步加剧。结构性因素主要是我国经济结构中的内需外需不平衡和投资消费不协调。中国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依赖程度较高,而投资扩张形成的过剩产能主要是通过出口释放的,当外部环境变化和外部需求收缩时,出口往往首当其冲,出口下降反过来会影响投资,造成国内产能过剩压力增大,从而拖累经济增长。

  再来看短期需求波动和中长期潜在增长率下降相互作用。从短期需求波动来看,一方面,去年美欧两大债务危机严重挫伤世界经济复苏苗头,全球经济复苏放缓,造成了外部需求收缩,外需变化也会影响到内需,影响到国内的投资和消费;另一方面,从去年开始,为抑制通胀采取了一系列主动调控政策,收紧货币和信贷规模,也会带来需求变化。这两方面变化引起了需求的短期波动。从中长期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已经持续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很难再保持两位数增长,因此出现一定程度的增速放缓也是合理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中国经济季度增长率的调整并不是金融危机后才发生的。事实上,2007年第三季度开始,季度增长率就逐季放缓,到2008年第四季度放缓幅度加大,这主要是金融危机的冲击。2009年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速最低,为6.6%,之后出现了强劲反弹,这主要是外部刺激推动的,在能量逐步释放后,经济增速重新回归,当前的经济放缓实际上是相对于2009年第三、四季度上升后的高速水平来说的。因此,我们的经济增速经历了缓慢下降、较快下降、上升和再下降这几个阶段。

  观察经济运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本次经济放缓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除了周期性、短期性的因素外,还有我国经济的结构性因素及中长期潜在增长率下降的因素,这部分因素引发的放缓是合理的;第二,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是基于自身的历史比较。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年均两位数增长,当前的增长速度相比于过去是放缓了。但是放在全球横向比较看,第一季度“金砖四国”的其他三国的经济增长分别为俄罗斯4.9%、印度5.3%、巴西0.8%,而美国的经济增速为1.9%,欧洲为-0.3%。在全球各国经济都在减速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不可能独善其身。事实上,中国经济减速幅度要明显小于其他主要经济体,这是成功的;第三,当前经济放缓不应引起过分焦虑。习惯了两位数增长,在8%左右的增速下可能会不适应,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放缓不合理。从目前看,增速放缓还没有引发失业率的上升,也没有影响居民收入的增长。

  巴曙松:从回落周期的长度看,如果不考虑2008年底“一揽子危机应对计划”带来的刺激性增长,中国GDP增长率从2007年二季度 15%的历史高点至今,已经整体回落了5年。如果这轮回落周期从危机之后2009年四季度12.2%的峰值算起,这个回落过程也已持续了11个季度,而危机之前的那轮回落周期为8个季度。因此,从各个方面评估,这已经是近年来最长的回落周期之一。

  从回落幅度看,虽然本轮周期持续回落了11个季度,GDP增长率从峰值到谷底的落差约为4.6个百分点,但是最大的回落幅度却发生在2011年下半年以来的最后三个季度,逐季分别回落0.5、0.8、0.5个百分点,换言之,这三个季度承担了超过40%的总体回落压力。

  这是当前资本市场担心中国经济加速回落和微观企业层面倍感压力的基本原因,也是外部因素与内部经济回落叠加的结果,同时这一轮经济周期在探底阶段也呈现出复杂化的特征。

  关于当前中国经济减速的性质,我们认为它具有自然减速和周期减速的双重特征,而周期因素是在短期内带动经济下滑更为主导的因素。首先,作为一个整体,中国距离自然减速区间仍有一段时间差,理想状态下中国最快将于2015年前后进入减速期;其次,作为中国先行先试、具有特色的区域经济体,东南沿海发达省市或已进入自然减速区间,GDP增长率将由过去平均超过10%的高速增长区间逐步过渡至未来5~10年8%左右的中速增长区间;第三,有效投资不足是导致周期性减速的关键,而投资不足的主要原因则在于:外需的回落、工业企业利润率的快速下滑、房地产调控和土地财政的弱化以及银行体系流动性未能有效传递至实体经济,导致有效贷款需求不足;第四,综合物价、投资等因素判断,2012年初的经济增长已经接近新的经济结构下的潜在经济增长水平。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转载以及网友自行发布,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下一篇:湖南电煤库存超700万吨 基本可满足夏季高峰需求

上一篇:银行体系抗冲击能力较强 警惕房地产、融资平台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