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显著的是,炎炎烈日下,一眼望不到边的,除了房子,还是房子。
尽管如此,但无处不在的空旷与萧条还是不折不扣地揭示着这个三线城市的老底:这里人烟稀少,街道冷清,商场气派,却乏人问津。许多在建楼群都已停工,长长的吊臂静静地悬在半空中,没有工人出没的身影。
浓浓的悲情笼罩着这座一度暴富的城市。
对于目前停工的楼房,无人居住的住宅,以及注定到来的借贷风暴,几乎所有当地人都用“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来解释。
他们不知道,为何自己一夜暴富之后又突然变得一无所有;他们不知道,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总会经历崩溃,而没有投资出路的财富也会以悲剧收场。
畸形致富路径
鄂尔多斯短时间内变得富裕的根本原因,是其地下沉睡千年的宝贵资源。
作为内蒙古的资源重镇,鄂尔多斯以“羊煤土气”闻名,即羊绒制品产量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煤炭探明储量1676亿吨,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已探明稀土高岭土储量占全国二分之一;天然气探明储量8000多亿立方米,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从2003年起中国经济进入一轮爆发周期,尤其是以重工业、重化工业为代表的二次工业化发展迅速,对能源需求日益强烈,直接导致近十年资源价格不断上涨,加上东部城市拉闸限电严重,煤炭价格更是直线上升,鄂尔多斯人脚下的黑煤开始变成“黑金”。
与山西煤炭大多属于大型央企不同,这里的民间煤炭矿主较多,而且掘地三尺就有煤,大多都是露天开采,于是开采变得非常容易,也非常极端。据当地人讲,只要一块地下有煤,看看是属于哪个村的,直接和村里搞个简单协议,给上补偿金,就可以开始圈地开采。许多村里人一夜暴富。
与此同时,有的地方煤矿被层层炒卖,不断倒手,增值了数倍甚至数十倍。暴富故事不断上演。这也产生了鄂尔多斯的第一批富豪。
资源优势被迅速发掘之后,越来越多的外地投资客及掘金者闻风而来,让这个几十万人的城市瞬间变得拥堵。这一变化给了房地产行业一个难得的机遇。
而随着2005年起内蒙古地区开始煤炭业整顿,一批小煤矿主被驱逐出这个市场,这批人开始寻找新的出路,同时其他很多有了资本积累的煤炭企业也想为富余资金寻找新的投资方向,他们不约而同选择了房地产。
与此同时,政府希望通过造城来继续维系鄂尔多斯的繁荣,巨额投资打造的康巴什就是造城的结果。造城又造就了鄂尔多斯第二批拆迁富豪,富豪的不断增多致使整个城市洋溢在财富的梦幻生活中。
短时间财富突然膨胀使得人们无心经营普通的实业,加上财富找不到合理的投资渠道,在造城运动尚未结束之际,当地暴富的人们迷恋上了民间借贷,希望借此维系这种奢华的生活。
但是,一场必然要到来的借贷风潮,击垮了这些富豪,也击垮了这座城市。
两个悲剧启示
地方政府一味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用资源换GDP增速,富裕的人们一味盼着用钱生钱,致使房地产行业在没有足够需求的情况下突飞猛进,价格飙升。鄂尔多斯的这个财富路径和整个中国的财富发展路径何其相似。
其实,它是中国经济过去几十年经济发展路径的极端缩影。
在一片荒漠中巨资打造的新城康巴什处处显示着奢侈与豪华,但却成为无人居住的“鬼城”,原本可住十万人,最终住了不到三万人。这里有着无比气派的政府办公大楼,这里有着超一流设计的剧院、图书馆和博物馆,这里坐车甚至不要钱,而且都是豪华大巴,但最后剩下的只是“鬼城”这个绰号带来的强烈反差。
在鄂尔多斯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地方政府是推动者和枢纽。一方面,他们掌握着自然资源的分配权。另一方面,较大的财政收入给了政府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巨额财富在缺乏有效监督和约束机制下,很可能造成资源的挥霍与浪费。
事实上,鄂尔多斯盲目的开发建设在造成巨大浪费的同时,逐渐引发了债务危机。
鄂尔多斯的暴富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但也是一个悲剧,这个悲剧至少带给人们两点深刻的启示。
第一,发展模式必须要有持续性。资源总有枯竭的一天,地产泡沫也会有崩盘的一天。鄂尔多斯资源富集,人口稀疏,以资源为主导的经济模式绝非长久之计,一旦资源枯竭,经济增长将难以为继。
以资源换产业的方式不仅不能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长期来看会导致整个经济都被资源所绑架。
第二,人们财富观要有进步。如何理解财富,如何在获取财富后继续发展,是摆在这个城市乃至全中国面前的挑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人通过奋斗创造财富,但是财富并非终极目标。由于钱来得太快太容易,没来得及思考什么是真正的财富、应该如何运用财富的时候,就投入到虚无缥缈“钱生钱”的游戏之中,比如毫无抵押和担保的民间借贷,这样只会让一夜暴富得来的大把财富,又在一觉醒来后全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