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有“欧风美雨”,内有调结构转方式,国际经济形势复杂。
随着欧债危机持续发酵,全球经济陷入低迷,作为外贸经济“风向标”的港口,首先感受到“温度”的变化采访发现,上半年多数港口运行基本平稳,一些港口还保持着20%以上的吞吐量增速,但增幅同比普遍收窄。
然而,不论是以煤炭、钢铁等能源为主的连云港、苏州港,还是上海港、广州港、宁波港这样的小商品和集装箱为主的港口,内贸吞吐量增幅无一例外高于外贸。
数字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内需“蓝海”的广阔和内生动力的强劲。
“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处在50%高位,内贸挖潜不但能有效规避国际影响,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由之路。”经济学家汤敏说。近期,包括财政补贴节能家电消费、下调利息和存准率等在内的措施陆续出台。社会普遍认为,此时推出这套“组合拳”,对稳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港口货物还表现出“吞”快于“吐”的特点,即进口增速高于出口增速。这也折射出中国贸易结构持续优化,以技术升级引领产业升级的步伐加快。“从欧洲进口的货量明显增加。除了国内企业转型升级需要的先进设备,也包括价值较高的特种钢材和块煤。”吴金坤说。
这一特点在中国沿海港口中不在少数。长期研究海运和外贸的上海航交所信息部经理顾云凤列出了一组数字:今年以来,中国国际贸易中附加值高的产品相对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贸易额有所增加。前5个月,电子、机械产品贸易额增幅超过9%;而纺织品等初加工产品为7%左右,且增幅逐月下降。
港口“吞入”高附加值产品和高端设备,大多“流入”中国星罗密布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开发区。在江苏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和高新技术产业链令人耳目一新。东电电子半导体设备有限公司资深总监范笑籍说,到年底,全部设备将完成组装调试,届时,世界最大平板显示器生产设备制造商将正式落户昆山。
“开发区就像一块磁石,吸引全球高端产品和产业链落户。”昆山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潘建康说,开发区正以高科技产品研发为主导,成为地区性高新技术孵化基地。
能源港景气度不如“民生港”,是中国港口现状的另一特点。在一些以煤炭、铁矿石、和木材等产品为主导的港口,普遍出现了产品压港、贸易商不提货的情况,而以小家电、生活必需品等为主导产品的港口和航线,却较为景气。
分析认为,这不仅与国际需求低迷相关,还反映出中国正在平衡“三驾马车”关系的阶段性特征。去年以来,房地产调控持续从严,基础建设投资速度一度放缓,钢铁、电力等需求正处于低位。
“调整经济结构不会一蹴而就、一帆风顺,而是痛苦而长期的过程。”汤敏说,其间会不断暴露经济运行的痼疾,会有“阵痛”,却不可逾越。
对于未来中国经济的走势,汤敏认为,经济基本面未改变,但不确定因素在增多,“说是黎明前的黑暗还为时过早”。而上海国际港务集团总裁诸葛宇杰等多家港口负责人认为,随着国内投资拉动措施跟进,中国经济平稳运行的可能性较大。
“危”中有“机”。当前挑战主要来自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已成共识。世界银行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称,发展中国家需做好长期应对来自发达国家经济波动的严峻挑战。专家认为,在全球形势“倒逼”及国内结构调整的主观动力下,中国经济转型还有很多“抓手”和亮点。
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张二震认为,中国经济需要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夯实实体经济,并进一步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激励企业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