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内蒙古以整合升级传统能源产业为支点,以建设多元、多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为重点,以发展新能源为亮点,走出了一条资源、能源型地区转变发展方式的特色之路。
依托煤炭,高标准打造支柱产业
夏日的乌海绿意葱茏,生机盎然。与这绿色同样激越人心的是,今年上半年乌海在全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大环境下,地区生产总值依然实现14.8%的增幅,增速居全区第一位。
乌海之所以取得这样的保增长成绩,得益于近年来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培育扶持规模企业的系列举措。他们以高于国家产业政策的标准,在煤炭开采、焦炭等行业关停规模小、污染重的企业1560户,同时又以高于国家产业准入门槛的标准审批项目,促进洗煤、焦化等传统行业提质升级。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0%以上,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国家级的煤焦化基地和PVC下游产品加工基地,已初具规模。
“把资源、资金、技术向大企业集中,能切实从采掘、加工、转化各个环节,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和企业的利润率,同时为延伸产业链、多元发展提供可能。”乌海市市委书记鲍常青说。
高标准打造支柱产业不仅在乌海,在整个内蒙古自治区都已成为一种共识和行动。
对内蒙古自治区来说,资源特别是种类丰富、质量优良的煤炭资源,是一笔可观的财富。截至2011年底,全区已查明煤炭资源储量达到7703亿吨,年产煤炭9.79亿吨,双居全国首位;2011年煤炭工业产值占全区GDP比重12%,占工业利润近一半。然而,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后国内外宏观经济走软,以及企业成本、环境约束压力不断加大等新难题、新挑战,煤炭业如不能强筋健骨、转型升级,“财富”就有可能沦为“包袱”。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胡春华提出,资源富集是内蒙古的优势与财富,要发挥好资源优势,就必须将优势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2011年,全区启动新一轮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根据方案,到2013年,全区地方煤炭企业将由353户减少到80至100户;地方企业中将形成1至2户亿吨级、5至6户5000万吨级、15至16户千万吨级的大型煤炭企业,生产规模在120万吨以下的煤炭生产企业全部退出市场。目前全区煤炭业资源回收率已提高到60%以上,机械化生产水平提高到90%以上,原煤百万吨死亡率稳定下降并保持在0.05左右。
如今在内蒙古自治区,无论走进哪家煤矿,你看到的都是一座座现代化大型矿井,以及全封闭的煤炭采掘、输送、储藏、装运设备。那简陋脏乱的小煤窑,那震耳欲聋的机器轰鸣,那遮天蔽日、迷目塞鼻的煤炭粉尘,都已成为过去……
延伸产业,高层次发展多元经营
在陕汽乌海新能源专用汽车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工人在重型卡车装配线上紧张地忙碌着。总投资10亿元的重型载货汽车生产线是乌海市装备制造业和产业转型的重点项目,该项目生产的重卡使用的燃料是液化天然气,每公里比使用柴油节省1元左右,大大降低了车辆运行成本。
煤的“蝶变”,正是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大力延伸资源型产业的一个缩影。
越是“一煤独大”,越要提早防范陷入资源枯竭困境,尽快克服对能源产业的路径依赖。自治区提出,积极转变黑色能源结构,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延伸、升级和多元化。依煤而电、依煤而化、依煤而冶的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草原未来的发展铺设了一条现实可行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