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进入市场,您会收获秋天;秋天进入市场,只能遭遇寒冬。”
在李世俊看来,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趋于复杂,我国钢铁内需和出口都在下滑,粗钢产量增速自然也要放缓,至少在“十二五”期间,很难再现2007年的钢铁繁荣景象。
在众多业内人士眼里这是一个转折点。据统计,进入本世纪后,我国粗钢产量多数年份都呈现出两位数的增长。尤其是,自2005年到2010年,我国粗钢产量平均年增速达14.2%,只有爆发全球金融危机的2008年,全国粗钢产量增幅急剧回落到了1.1%。
可这两年数据显示,“我国粗钢产量已明显出现增速下滑迹象。”西本新干线高级研究员邱跃成为此告诉本报记者,受国内制造业与建筑业不景气影响,去年全国粗钢产量达6.8亿吨,尽管产能仍然很高,但同比仅增长8.89%。
而今年上半年的钢材形势更是不容乐观。1~6月份,全国粗钢产量同比才增长1.8%,增速同比减缓了7.8%。
产能不再过度释放
短期仍旧难以扭亏
国内粗钢产量增速放缓已是不争事实。
出口、内需、投资拉动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李世俊表示,“十二五”规划出来之后最大的变化就是消费提前了,消费放在第一位,也就是意味着“十二五”期间我国钢铁产量会增长,但是增长的数量会减少。
尽管上半年钢材消费增长水平同样出现回落,但估计全年粗钢消费量(包括出口)也在向7亿吨靠拢,整体供求关系大体平衡,今年全年至少不是非常严重的供大于求。
李世俊认为,“十二五”期间,中国仍未完成工业化、城镇化,在“十二五”期间中国钢铁的数量需求仍会增长。他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粗钢消费量将在6.7亿吨至8.5亿吨,相应的粗钢消费年增长为2%~7%。
可当外部需求的大潮退去后,国内过剩产能仍会水落石出。“近两年钢铁业萎靡不振主因仍与前期钢厂产能过度释放脱不了干系。”
据中国冶金建设协会去年底统计46家设计单位公布的数据显示,炼钢在建产能5504万吨,正在设计产能1930万吨,正在规划炼钢产能2108万吨,统计期间停止建设的规模600万吨。如果这些规划项目也开工建设并形成产能,今年将新增粗钢产能近9千万吨。
正是受此影响,在需求不景气的时候,供需矛盾便严重显现出来。据西本新干线综合库存监测数据显示,截至8月10日,全国综合库存总量为1539.95万吨,周减幅只有1.05%。而沪上螺纹钢总体还增仓1210吨,增幅为0.24%。
“国内大中型钢铁企业今年1~2月份已陷全行业亏损,3~5月份扭亏为盈,到6月份再度出现1.18亿元的亏损。”邱跃成告诉《现代物流报》记者,7月份国内钢价平均跌幅超过300元/吨,国内钢厂出厂价格也全面大幅下调,钢铁企业亏损面将进一步扩大。
加速行业结构调整
应对危机缓解阵痛
钢铁业陷入微利甚至亏损,且短期难以改观。
快速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最佳途径。但从目前政策看,单独依赖市场或行政手段都无法短期内有效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市场已然销不动,钢厂仍然炼得欢”。邱跃成分析,随着钢厂亏损加剧,近期国内钢厂尽管停产检修增加,但实际上多以例行检修为主,只是部分钢厂将检修时间提前了,实质性减产并不明显。
在会上,业内资深研究人士汪建华说,“长期而言,钢铁业还是要做好长期应对的准备,不断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发展多元产业。千万不要幻想要行动。”
“我们的优点是熟悉钢铁,我们缺点是太熟悉钢铁。我们要从钢铁生产这一环节跳出来,把眼光扩大到整个钢铁业的活动过程,也就是所说的产业链。”李世俊认为,规模重要,精品重要,但作为企业稳定赢利更为重要。日本经济萧条时,曾通过造船、汽车、机械制造等产品出口间接出口钢材,这一“借船出海”战略值得我们关注。
杭州富春崇贤金属港总经理吴军旗告诉本报记者,钢铁生产企业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从产量的提升向优化质量和产品结构转变;实现区域性的产能集聚,提高产能集中度,解决产能不平衡问题;加速发展循环经济,落实节能减排联合;这是我国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
与此同时,经营成本高、资金压力大不光对钢厂盈利能力产生影响,还一度给国内钢铁贸易企业带来生存危机。
杭州钢铁贸易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黄英杰说,“银行贷给钢贸商的钱,大部分是通过开银行承兑汇票带出来的,加上银行贴现、钢厂贴息及手续费等,使得融贷成本明显增加。带来的款犹如鸡肋,嚼之无味,弃之可惜,在如今行情下,向银行贷款等于给银行打工,搞不好还得额外贴息。”
黄英杰建议,未来钢贸企业要由过去依赖“卖产品”赚取差价,转变为围绕贸易主业提供增值服务,靠“卖服务”获取利润,拓展企业生存发展的空间,实现贸易商向服务商的根本转变。
提及接下来的行情,他预计,8月份仍是钢价弱势下移反复筑底。如有短期好转,估计要到9月份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