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日前公布的7月份金融统计数据显示,7月份新增贷款创10个月来新低,为5401亿元,不仅低于6月新增贷款9198亿元,也低于此前机构7000亿元的预测均值。
7月份新增贷款何以出现如此多的下降?
在专家看来,“7月新增贷款通常在6月大幅扩张之后呈现季节性下降,因此本月的贷款增长其实并不弱。”确实,6月份新增贷款反弹明显,在商业银行为配合稳增长完成6月大规模的信贷投放后,7月份出现季节性下降似乎并不奇怪。而且,根据经验看来,7月信贷在全年中的占比通常较低。所以总体看来,无需大惊小怪。
不过,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因为今年7月份新增贷款增长的放缓,既有老问题,也有新动向。
我们不妨看看5401亿元新增贷款的构成。
5401亿元新增贷款中,住户贷款增加1840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660亿元,以房贷为主的居民中长期贷款增加1180亿元。7月份居民房贷为何出现明显增长?一方面是降息之后,房贷利率降低刺激了购房需求,一方面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后,流动性的松动为房贷的满足提供了宽松的信贷环境。从成交量看,6月份,多数一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量创近17个月新高;7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价格下降的城市有9个,持平的城市有11个,上涨的城市有50个,成交量继续放大。成交量的持续放大,背后正是以房贷为主的居民中长期贷款的增加。
5401亿元新增贷款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是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355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954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920亿元,较6月少增710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526亿元。直观看来,“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7月的贷款结构跟6月一样,仍未改变“短多长少”的格局,表明受经济下行预期的影响,企业扩张意愿不强或者不愿增加投资,信贷需求总体偏弱,这也与日前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的PPI、工业增加值数据的表现完全一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PPI同比下降2.9%,呈现加速回落态势;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9.2%,低于预期,内需依然表现疲弱。“短多长少”的数据同时也告诉人们,一方面,由于当月新增存款为负增长5006亿元,银行受限于存贷比,想放贷也无能为力;另一方面,实体经济总体疲弱的表现、企业盈利能力的不断下降以及地方政府投资力度的放缓,也使得银行难以寻找到合适的放贷对象,加上银行出于对信贷风险的担忧,放贷态度日趋谨慎,这些都直接制约了新增贷款的增加。
不过,这些因素并非7月份首次出现,也因此,这仍是目前银行遇到的老问题。真正应当引起人们重视的,则是7月份出现的另一个新动向:债券融资的快速崛起。数据显示,尽管7月份新增贷款大幅下降,但衡量整个经济体融资环境的社会融资规模为1.0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5023亿元,总体保持平稳。谁贡献了银行信贷之外的融资规模?答案就在债券融资的数据上:7月债券融资单月大幅增长2487亿元,同比多增2065亿元,而上半年的月均水平才仅有1400亿元,而本月的企业信贷融资也只有3558亿元。债券融资之外,委托贷款增加1279亿元,同比多增47亿元;信托贷款增加263亿元,同比多增291亿元。这组数据透露出了一个重要信息,即,随着“金融脱媒”的加剧,银行体系的信贷投放在整个社会融资规模中的比重开始下降,而且这个下降的速度可能比我们预想的要快,对银行信贷增长的影响也更为深远。
从年初开始,证监会就明确表示,将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私募债券的发行。高收益债券在政策支持下的快速发展,可以化解中小企业在银行贷款中风险高、融资难的困境。上半年,企业债券发行规模为3123亿元,同比增长119%;公司债发行规模为
1030亿元,同比增长91%,均创历史同期新高。随着商业银行贷款不足、存款外流,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将会绕过银行,通过发行高收益债券直接从市场融资,直接融资比例将会快速攀升,“金融脱媒”的趋势也会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社会融资格局,最终使新增贷款增长放缓变成常态。有市场人士预测,在7月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增长放缓的基础上,8月份新增贷款虽有所增长,但也仅能达到6000亿元左右。这将再一次佐证新增贷款增长放缓的趋势和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