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如此困境,钢厂作为钢铁产业链上的上游环节,做出了如何应对?笔者总结如下:
1、政策灵活化
(1)加大直销比例,发展终端客户
市场钢价跌多涨少,钢厂价格调整滞后,不少贸易商从钢厂订货即亏,因此自年初起便有贸易商在巨大压力下,或减少拿货量,或干脆放弃做代理,这种现象“逼”得钢厂不得不加大直销力度,自己发展终端客户。据权威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直供销售比例仅为38%,而美国钢企则为80%左右。虽说国内钢厂直销仍有较大空间,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钢厂的定价政策使得部分下游终端用户不愿与钢厂合作,同时钢厂渠道并不如贸易商那样丰富。
(2)追补、调价、保价、限量等政策紧跟市场
钢厂为吸引钢贸企业多订货,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或取消订货押金,或降低年度保证金,或缩短钢贸企业返利周期、增设批量订货优惠、增加年底返利等优惠措施,改变了之前货款一次性全额付清,货则要半个月之后或更长时间才提货的方式。只要钢贸商货款到位,可现付款,现拿货。另一方面,钢坯连续下跌,市场售价大幅走低,倒挂额度过高,贸易商从市场采购比从钢厂更有优势,钢厂及时对出厂价格做出调整向市场销售价格贴近;同时,市价一味下跌,钢厂保价出台最低价限制政策,或减少市场发货量来给予一定支撑。
(3)检修、停产缓解市场供需矛盾
七月中旬,以柳钢高炉检修为标志的诸多钢厂陆续加入减产检修控产能大潮中,截止9月4日,全国正在检修及计划检修共计有48座高炉停炉检修,预计影响产量534.8万吨,其中8月份影响产量230.3万吨。但是,就当前现状而言,利用钢厂减产检修来“托市”效果甚微。大幅减产会导致钢厂丢失市场份额,尤其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钢厂而言,这是难以接受的,所以才会出现钢价持续大幅下跌,却愈发不见钢厂减产出手相救。
2、钢铁“新政”,提升新技术
近日,新修订的钢铁行业规范条件中,对产品质量、环境保护、能源消耗和资源综合利用、生产规模、工艺设备、安全卫生和社会责任等六方面进行了规范。此外,新政规定,2013年后,严禁生产一级螺纹钢筋、二级螺纹钢筋,升级为三级螺纹钢。而目前两级螺纹钢占市场份额60%左右,约1亿吨。专业人士认为,新政难以挽救疲软钢市,但是无论实施难度有多大,政策具有导向性,工信部开启这样的“先河”,也便说明了,对淘汰落后产能的又一次尝试,而钢厂只有循序渐进淘汰落后生产线,提升新技术水平,紧跟大方向才能保证不被淘汰。自2012年起全国已有不少钢厂投放新生产线,并将新产品逐渐进入市场。
由于建筑业与钢铁业紧密相关,钢结构建筑符合绿色、环保、节能、和谐、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同时具有抗震等优点,将钢结构建筑与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和保障性住房相结合,可以解决由于钢铁产能过剩而带来的就业压力等民生问题,还可以将泡沫过度的房地产资金回流到现代制造业等实体经济里来。而钢厂要做的就是考虑如何改变现有生产与销售模式,并解决技术问题从中赚取更多的利润。
上游钢厂面临众多困难,采取不同方法来解决,做为产业链中间环节的钢材贸易商,被资金和销售渠道紧紧套牢,已变成“夹心层”,几乎承担着钢铁行业整个环节中最大的风险,在钢价快速下跌,盈利空间急速缩小的困境面前,钢贸商如何才能摆脱弱者身份,逆境重生?笔者认为:
1、同质化与差异化相协经营
本地钢厂无论认可度或成本等都具有较多优势,但是市场竞争也十分激烈,产品压价厉害,同时产品透明度较高。做外地资源虽说是舍近求远,市场认可度可能不高,但是由于宽度、质量不一样,且代理者较少,售价方面略显优势。将本地钢厂与外地钢厂协同经营,提高盈利机会。
2、低库存、高频运转
市价及钢厂调价、追补政策变化节奏较快,据钢厂有关人士表示,目前只要贸易商能保持低库存,快进快出运转,基本还是有盈利空间,其主要原因在于同一品种规格,采购价虽略低于市场价,但钢厂相应的补贴较为到位。
3、改变粗放发展管理模式 做强、做精企业
2001年~2010年是钢铁工业辉煌的10年,在这10全国钢贸商数量达20多万家。然而在迅速发展的这些年,多数钢贸商却没有选择将企业做强、做精,而是通过粗放的发展管理模式,靠量的增长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大。目前行业形势突变,贸易商面临的是行业整体信用的考验。改变传统的粗放发展模式,尝试管理变革,将企业做强、做精才能应对各种风险。
目前持续疲软的钢市行情,使钢厂、钢贸商信心降到谷底,面对风险和利益,相对强势的钢铁企业,需要走出一条寻求自身利益与合作原则之间平衡的新路子。随着中国钢材消费历史性地进入高消费,低增长时期,钢材市场的稳定度会逐渐增加。也将引发许多重大市场关系,包括流通模式,钢铁企业与贸易商之间合作原则都会发生积极的变化。竞争与协作共存才能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