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无数次金融危机的本质从某种角度上来讲,就是流动性消失导致的金融系统收缩冲击引起了危机。这种危机看上去总是很真实,好像经济真的不行了,其实只是钱的数量问题。金融危机引起银行恐慌,资金流动发生问题,消费者和企业的现金流都受到冲击,实体经济跟着衰退。当年的大萧条中就是如此——— 我们曾以为大萧条是实体经济出了问题,后来才发现是钱不够。2008年以后的金融危机暴露出来的问题实际上和其他形式的危机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而解决危机避免萧条的最好做法就是创造充裕的流动性,吸收各种形式的债务,进而给实体经济创造来自于流动性、信心等多方面的复苏要素。
量化宽松政策的本意就是通过美联储自身负债表下的证券资产组合这一美联储可以控制的变量的调节来支配基础货币的供应。当美联储灵活地改变其证券资产规模的时候,可以轻松地支配基础货币的短期和长期变动,这种负债表下证券资产组合的扩张随即便会带来基础货币流动性的扩张,当一家央行购买大量资产———Q E1是各种有毒资产,Q E2是长期债券,而这次Q E3则是住房抵押贷款支持的债券(简称M BS)——— 无论是证券资产组合中的哪种购买,从实质上来看都是一样的,扩张流动性。
通过购买各种证券资产组合、债券等操作,美联储实现了从有到无地创造货币的过程,将购买债券款存入那些出售债券的银行的户头。此时美联储将准备金及基准利率降低到接近于0的水平,意即,如果这些银行将资金存放在美联储的账户名下,仅仅只能赚取美联储支付的那点微不足道的0.25%利息。而此时这些银行就可能更愿意去向企业和个人发放贷款。如果企业用这笔资金购买设备,家庭用它买房买车,那么经济就可以雄起了。
美联储购买M BS债券对经济中最重要的房地产行业会产生巨大的帮助,如果说前面的Q E1-2是一个全面爆破的刺激点的话,那么Q E3就更像是一个定向爆破的刺激点。众所周知,如果大规模购买任何资产都会推高资产价格,而债券价格上涨就意味着收益率下降。由于美联储要购买的是M BS,购买的行动就直接会降低买房的借款成本(M BS债券收益率)。此外,有些投资者(例如债券之王比尔·格罗斯持有的将近1400亿的M BS债券)会因为美联储购买的债券价格上涨而清仓出货,转投其他资产,比如企业债券,这相应地会推高企业债的价格,降低这类债券的收益率,使企业的借款成本下降,进而促进企业的消费开支。
此次的Q E3毫无疑问从某种程度上还是超出了普遍的预期,其关键就是伯南克的“不封顶”的态度,这比起前面两次Q E来说,态度的更加果断性点燃了市场的预期,美联储明确将购买债券项目与就业挂钩,称将持续购买债券,直至看到劳动力市场出现明显好转。这种承诺也给了我们一个更加明确的参照物,失业率不接近6%的水平,就有理由相信伯南克是不会把脚跟从Q E3的油门上挪开的。
对于中国而言美联储的Q E3是否会产生类似于Q E1-2那样巨大的负面冲击呢?笔者认为答案或许是不一定。
虽然Q E1-2给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流动性输入,从而带来通胀的压力,以及美元贬值导致本国商品竞争力下降等影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些副作用的背后,更深层的原因却是全球一体化的不平衡问题。美国依托其美元的全球储备货币地位,以及危机爆发后先救虚拟经济的行为,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通过推高全球通胀的方式来缓解自身的危机。但Q E1-2毫无疑问还是给面临着全球经济大萧条背景下的所有经济体注入了强有力的强心针,虽然由于全球一体化下的不平衡问题导致了很明显的跷跷板效应(一头高,一头低),但不能说这是美国Q E政策的单方面错误。
加快全球经济再平衡的步伐,中国经济加快改革和转型的步伐才是解决当下跷跷板效应最好的方法,一味地通过货币政策的调整(调高准备金蓄水池,加息抑制通胀)这样的手法最终吃亏的还是中国自身的企业,加快改革步伐,修正体制垄断,放开民间资本渠道这才是中国应该积极应对的关键所在。
此次Q E3相对来讲比较集中,正如前文提到的是一个定向爆破的宽松计划,主要是针对美国M BS债券,这相对于直接购买国债等手段来讲其范围要小很多,对中国的影响也相对来说会小一些,虽然资本仍会流向跷跷板的另外一头,但影响力相对于前两次Q E而言还是要小一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