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次征求意见稿中,电煤重点合同被2年以上的中长期合同取代,国家发改委为此将专门出台一个《煤炭中长期合同管理办法》。并且,中长期合同价由煤电供需双方自主协商,不设前置性基础价格。然而,面临即将全面市场化的新阶段,煤电双方却各自“心有戚戚焉”。
9月25日,在全国煤炭经济发展趋势分析和政策取向研讨会上,内蒙古伊泰集团副总经理翟德元对本报记者“高唱反调”:“很多煤炭企业表示只要同意并轨怎么都行,我不同意。”
“并轨以后,煤炭企业就受益吗?”翟德元诘问道,“照我的理解,最终受益的将是电力企业。”
无独有偶,从电力企业的反馈来看,普遍感受为“看不清”和“很担心”。
“不成团”的煤
作为一个在煤炭行业浸淫数十年的高管,翟德元的担忧不无道理。
“到明年实施并轨以后,电厂将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只要煤矿不限产,电厂买你家的煤也行,买他家的煤也行,煤价更要低。” 翟德元认为,取消重点合同煤,松绑的不仅仅是电煤价格,同时还有煤电企业之间的供货关系。“一旦陷入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煤价只能‘雪上加霜’。”
翟德元的判断基于两点。其一,他认为,相当一部分煤炭企业比较“短视”,没有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并轨后的煤炭市场。“比如今年的低迷状况,绝大多数煤炭企业始料未及。”
另一点则是,煤炭企业“抱团取暖”的集体意识远不如电力企业。“电力的情况我们很清楚,他们一亏损就抱团。”
今年以来,国内市场煤价屡创近3年来的最低点。但在中电联发布的《2012年上半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及全年分析预测报告》中,“电煤供应总体平衡,火电企业经营仍然困难”的表述依旧赫然在列。
中电联副秘书长欧阳昌裕在日前的采访中还呼吁,“电煤价格并轨符合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但配套措施中应当包括历史欠账问题的解决方案。”
相较之下,煤炭企业几乎“各自为营”。
8月31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召集全国14家大型煤炭企业发出联合倡议书,倡导企业“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加强自律,不违规建设、不违法生产、不超能力生产”。
但在25日的会上,到场数十家大型煤炭企业相关负责人皆称,至今尚无限产计划。
龙煤控股集团副总经理姜明直言,其企业此时不但不能限产,甚至还要增产。“民营煤矿可以关井不发生费用,我们这种困难国企却不得不多出煤、保开支。”
据了解,龙煤集团年1000万吨的电煤量承担着26.6万在岗职工、14.2万集体职工、17.7万离退休人员、3.5万因公死亡遗属,共计62万人的经济来源。
在现金流已经断裂的川煤集团,总会计师柏忠诚显得更为有苦难言。“1—8月我们总计亏损6000万元,今年会不会全亏还不得而知。非但不能以销定产,还要以销促产。”
以上种种,混杂着各不相同却又极其相似的无奈与诉求,与8月31日的倡导书背道而驰。来自中煤协的政策研究部副主任张宏亦佐证了翟德元的这种忧虑。“与亚洲金融危机时相比,在本轮煤炭市场变化中,一大批中小型煤炭企业率先减产、限产,大型煤炭企业都保持着稳定的生产甚至增产,而97、98年间是大矿大企业首先顶不住,小矿加快生产占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