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中石化在其官网披露,已成立全资子公司中国石化长城能源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城能源”),业务范围主要包括煤炭资源的勘探开发,煤炭转化和相关化学品生产等业务的投资管理等多个领域。中石化股份公司董事、高级副总裁戴厚良将出任该公司的董事长。
中石化指出,这一全资子公司的成立也标志着中石化结构调整、转型发展进入了一个实质性的发展阶段。
但对于对煤炭资源觊觎已久的中石化而言,长城能源的揭牌不过是其多年蛰伏布局的现身之举,事实上,这家资源储量与炼化产能严重失衡的石化巨头试图延伸上游触角的“野心”早已凸显。
“去年中原石化(中石化旗下公司)60万吨/年甲醇制烃装置就顺利研发成功,技术上的突破加上在煤炭资源大省的布局,成立专业化的煤化工公司也是水到渠成。”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一名匿名专家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蛰伏布局
本报记者了解到,2009年,此前几度传言要挺进煤化工领域的中石化就于当年3月购买了国外中试阶段煤制油的技术和设备,而这也是其向煤化工产业迈出的第一步。
此后,中石化虽未停止对煤化工产业的尝试,但受技术与设备瓶颈的掣肘,其在该领域的作为仍旧乏善可陈,发展步伐也明显落后于另一央企巨头中海油。
但中石化坚定布局煤化工的决心似乎并未削弱,“两条腿”走路的中石化在持续对加工工艺进行研发突破时,其与新疆、内蒙古、河南等煤炭资源大省的合作接触也在加紧推进。
“在完成前期阶段性准备工作后,公司就对煤炭资源丰富的省份做了调研,并选择了部分地区作为煤化工基地。”中石化集团内部人士说。
本报记者了解到,中石化在煤化工技术领域实现阶段性进展后,发展煤化工,以及筹建煤化工领导小组便成为其内部会议屡次讨论的议题。与此同时,集团层面对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美制二甲醚等产业链条的系统布局方案也日渐清晰。
“前些年,中石化在煤化工领域仅圈了些煤矿,傅成玉就职后,才明显加快了布局。”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长远性课题研究室人士说。
中石化的傅氏新政也让其在此前“看不上眼”的煤化工领域实现了跃进式突围。记者了解到,目前,中石化已将内蒙古鄂尔多斯、新疆准东、贵州织金、河南鹤壁、安徽淮南5个区域定为煤化工基地的战略布局点,而准东、鹤壁、织金、鄂尔多斯的项目也早已破土动工。
依据中石化的规划,其在新疆、贵州地区的投资额均将超过500亿,河南的煤化工项目投资总额也将超过200亿元。
中石化内部人士称,若中石化规划中的煤化工项目全面铺开,中石化在煤化工上的投资额保守估计将超过2000亿元。
“不过,这些投资当然不仅仅是项目投资,还要加上各种配套。比如,煤制气所需的管道建设就需要大笔资金。”该人士说。
后发制人
虽然中石化对煤化工的扩张意图已然轮廓凸显,但相比此前各路资本对煤炭资源的“跑马圈地”,中石化的后发之势则明显较晚。
而为寻求突围空间,中石化则不得不采取“合资合作”的形式与煤炭企业实现对接。
“中石化发展煤化工不会直接介入煤炭生产环节,而是与煤炭企业联合成立合资公司或部门,这也是中石化未来煤化工业务发展的重要方向。”中石化新能源办公室副主任郭卫军说。
2011年11月,中石化与河南省政府签署战略合作补充协议,协议中指出,中石化将与河南煤化集团在豫北地区合资建设煤化工项目,按照双方规划,中石化旗下子公司中原石化将在该地筹建一个年产180万吨的煤制烯烃装置,投资总额约为210亿元。
同年9月,中石化在贵州的“煤电一体化”项目一期工程60万吨/年聚烯烃项目开工,该项目包括煤炭基地建设和分三期建设的煤化工产业项目,总投资610亿元,其中煤化工项目投资520亿元,四川维尼纶厂负责建设。
“日后煤化工领域的发展基本都会遵循这一模式,双方实行强强联合,中石化负责技术和人才,煤炭企业则发挥资源优势,各取所长。”上述中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人士说。
值得注意的是,后发制人的中石化已然在煤化工产业拉开了架势。
10月8日,中国国电集团发布消息,称已于9月与中石化签署了煤电一体化项目合作框架协议。
根据协议,双方将通过组建合资公司,开展煤矿项目、热电项目、煤基多联产化工项目等方面的合作,但国电集团未透露更多细节内容。
“中石化与神华也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也不排除双方在煤化工领域技术上的深入合作。”业内人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