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决定开发以石嘴山为中心的贺兰山北端煤田,来自四面八方的建设者涌入石嘴山。
石嘴山因煤而建,当之无愧的成为煤炭移民城市,至今60%的居民仍为外地人。在文明北路商业街,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处,豫剧表演、西北风情、重庆火锅、新疆烤串交融在一起,包容气质展露无遗。
50多年来,滚滚乌金从这个西北边陲小城外调,保证了包钢和兰州等工业基地用煤的需要。而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资源优势递减,因煤而繁荣的冶金、化工重型工业经济体系也遭遇考验。整个石嘴山经济转型难题也随之而来。
资源的荣光与衰落
外来建设者见证并陪伴了石嘴山的兴起、繁荣与挫折。
9月中旬,见到张国毅的时候,他正在与前来合作的波兰客户谈技术合作和战略规划。张是天地西北煤机公司主管生产经理。这家公司创建于1966年,原为西北煤机二厂,现为中国煤科集团下属天地科技(10.82,0.00,0.00%)股份公司子公司。
上世纪50年代,张国毅由上海黄浦江造船厂来到西北。“当时全国支持西部建设(12.54,0.00,0.00%),我也是其中一个,最先到的地方是甘肃。”
1965年,国家批准成立了贺兰山煤炭工业公司,受煤炭部直接管理。随后,从抚顺、徐州、大同、兰州、西安、淮南、淮北等工业基地成建制调入干部职工22000余人,支持石嘴山建设。这是石嘴山最早一批移民。
60年代时期,他被调到石嘴山基建公司任职,那里曾是煤炭部七十九、八十、八十一工程处。“基建公司6万人在戈壁滩上建起了大武口、煤机一二三厂、大武口洗煤厂、905厂(现为中色东方集团(5.07,0.00,0.00%)),石嘴山城市雏形。”张国毅说。
“当时西北有个说法是风吹石头跑、遍地不长草。沙尘暴打在脸上生疼,荒漠、戈壁对于从上海、北京、淮南来的人们是一种考验。”说到这里,一支烟已经燃尽,只剩青烟在空中摇曳。
转眼到90年代,张调到西北煤机一场工作,一转眼22年过去。他情不自禁地又点上一支烟。
“原来企业主要生产井下皮带机,近年开始向水泥、港口、码头、电力以及露天皮带机过渡。原因是煤炭资源减少,一些井下矿井开始封存,皮带机订单就大大减少。我们意识到煤炭市场不会持续繁荣。”张国毅说。
2000年以后,原石嘴山石炭井矿务局一矿、三矿、四矿、石嘴山矿务局一矿、三矿破产闭井,现已全面停产。全市煤炭生产能力由高峰时期的近1500万吨下降至2002年的不足600万吨。
资源和市场条件的变化倒逼企业调整生产策略。依托本地市场远远不够,公司开始开拓全国市场,“我们销售收入在2009年突破5亿元后,连续超过8亿元、9亿元,今年定下的目标是10亿元产值。”
对于这样的目标,张国毅还是非常自信。目前,工厂生产带式输送机、掘进机等主导产品占国内市场的35%,已有产品出口到俄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