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肖君
“新疆现代煤化工产业起步于2005
年,现已步入发展的快车道。随着越来越多企业的进驻,现代煤化工产业建设进入了集聚期。”在谈到新疆煤化工产业发展时,自治区经信委原材料工业处处长汪元智如是说。
10月16日,西气东输三线工程的开建为发展中的新疆煤化工产业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一条横跨10个省(区)能源运输大动脉,西气东输三线建成后每年将新增300亿立方米天然气供应,其中50亿立方米/年的煤制气外输主要来自伊犁,新疆煤制气的外运通道将更加通畅。
新疆素有“煤海”之称,煤炭预计储量达2.19万亿吨,占我国煤炭总储藏量的40%。其中仅准东煤田累计探明储量就达2136亿吨。不仅如此,新疆众多的戈壁及丰富的水资源都是搞煤化工产业的有利条件。从工艺角度来看,相对于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的能量效率高,是最有效的煤炭利用方式,也是煤制能源产品的最优方式。
2006年,新疆煤电煤化工产业领导小组成立。紧接着,《准东地区煤电煤化工产业发展规划》开始编制,一些基础设施建设也同步跟进。之后不久,《新疆煤电煤化工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06年—2020年)也陆续编制完成。
随着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以及19个省市援疆工作的深入推进,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对煤电煤化工产业的部署越来越具体和丰富,并逐步上升到战略高度。
凭借丰富的资源、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及国家差别化产业政策的实施,新疆煤电煤化工产业异军突起,显现出勃勃生机。自治区经信委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参与新疆煤电煤化工产业发展的企业已达119家。华电、中电投、大唐、华能、神华、中煤、河南煤业化工、山东兖矿等一大批国有大型企业集团纷纷进驻我区,规划和建设了一大批煤电煤化工项目。其中,吐哈、准东、伊犁、库拜、克拉玛依—和丰等五个煤化工基地最具吸引力,已成为煤化工企业的投资热土。
10月8日,塔城和什托洛盖煤田跃升为预测储量为810亿吨级的特大型整装煤田,该煤田的开发建设不仅可带动当地煤电、煤化工产业发展,还将强力支撑新疆第五大煤炭基地(克拉玛依—和布克赛尔),对准噶尔盆地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而备受关注的《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规划》以及《煤炭深加工产业发展政策》近日通过国家审批,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将在全国11个省区建设15个煤炭深加工示范工程项目,包括煤制天然气、煤化电热一体化项目、煤炭分质综合利用、煤制二甲醚、煤间接液化等。这两份文件将成为“十二五”期间我国煤化工、尤其是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而在这15个项目中,新疆伊犁、准东将以综合示范区项目出现。
“较之单项的示范项目,综合示范项目将更有利于提升我区煤电煤化工产业的产品、技术升级与创新。”汪元智说。
为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规划建设国家现代化大型煤炭基地,自治区制定了煤电煤化工“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新疆煤炭产能达到4亿吨以上,外运5000万吨。依托优质煤炭资源,以伊犁、准东煤炭基地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提升传统煤化工产业,提高技术含量和深加工程度,形成煤制合成氨、煤制二甲醚、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焦化产业链,尽快建成一定规模的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到2015年,建成煤制尿素260万吨、煤制二甲醚80万吨、煤制天然气1000亿立方米、煤制烯烃100万吨、煤制乙二醇100万吨;“十二五”期间新增煤焦化生产能力800万吨。
随着铁路建设提速,煤炭天然气管网的延伸,加之政策层面的利好,“煤海”新疆进入加速开发阶段,建成亿吨级煤炭生产、千万吨级煤化工和千万千瓦级煤电的国家重要特大型煤电煤化工基地指日可待。细新疆煤电煤化工产业
初步统计,截至目前参与自治区煤电煤化工产业发展的企业119家,以华电、中电投、大唐、华能、神华、中煤、河南煤业化工、山东兖矿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企业集团已入驻我区,规划和建设了一大批煤电煤化工项目。其中,吐哈、准东、伊犁、库拜、克拉玛依—和丰等五个煤化工基地最具吸引力,已成为煤化工企业的投资热土。
自治区制定的煤电煤化工“十二五”规划明确,到2015年,新疆煤炭产能达到4亿吨以上,外运500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