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石化的煤化工业务,更紧迫的问题是煤化工产业发展本身存在的诸多难题:成本问题、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和产品的价格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将是成败的关键
傅成玉入主中石化后,中石化的煤化工布局最终开始大步疾行!
9月底,中石化在京正式挂牌成立长城能源化工有限公司(下称“长城能源”)。长城能源将作为中石化旗下发展煤化工业务的唯一平台,专业负责公司煤化工业务的投资经营、项目建设和专业化管理。
中石化官方对外宣称,此举“标志着中国石化(6.24,0.02,0.32%)煤化工业务已进入快速推进、专业化管理的新阶段”。按照规划,中石化将在“十二五”期间建设内蒙古、新疆等6大煤化工产业基地,“力争用8-10年时间,发展成为我国煤化工领域的行业领先者。”
在傅成玉入主中石化之后,煤化工被委以公司“调整结构、转型发展”之重任。这是一招狠棋:借助煤化工迅速补齐上游短板,缩小与中石油的资源差距。而同时,这也是一步险棋:煤化工技术、成本、环境的风险不容忽视。在押下重注之后,傅成玉领导下的中石化会成为最后的大赢家吗?
转折点
煤化工,指的是以煤为原料,经化学加工使煤转化为气体、液体和固体燃料以及化学品。主要包括煤的气化、液化、干馏以及焦油加工和电石乙炔化工等。煤化工开始于18世纪后半叶,19世纪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中国的煤化工产业,一直以来都是以煤企为主角。受油价高企影响,煤化工产业在五年前一度形成热潮。但是,作为石油化工领域的三巨头之一,中石化在该领域并无太大建树。在外界看来,只是一副浅尝辄止的姿态。
2007年,中石化曾在新疆登记了350平方公里的煤炭区块,区块煤炭储量预计在150亿吨左右。中石化本打算在此地发展煤化工项目,但此后并无动作。中石化内部人士称,主要还是因为技术不成熟而不敢轻举妄动。
此后数年,中石化在煤化工领域都并无大动作,更多的是人才储备与技术研发。直到2011年4月,时任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掌门人”的傅成玉转调中石化,中石化对煤化工产业的兴趣才全面激发出来。
傅成玉上任不久,在一次内部高层会议上,即毫不客气地指出了中石化所存在的问题:“与竞争对手相比,上游资源‘短板’的差距在扩大,中下游“长板”的优势在缩小!”傅成玉提出目标:上游油气年度总产量需要达到2亿吨当量,其中原油产量1.5亿吨,天然气产量500亿立方米。
而实现补齐上游短板的关键一环,就是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在中石化发给记者的一份资料中,清晰表明了傅成玉对发展煤化工产业的看法:“富煤,缺油,少气”是我国资源的自然禀赋,目前煤炭仍是我国能源消费的主体部分,且在未来20至30年,这一能源消费格局不会有实质性的变化,如何更好地利用煤炭变得尤为重要。
基于这一判断,中石化将发展煤化工产业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已经把煤化工战略写入了公司资源获取战略的组成部分,明确提出:力争用8-10年时间发展成为我国煤化工领域的行业领先者,在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上走到世界前列。
加速度
在傅成玉的大力推动之下,中石化的煤化工业务开始了加速发展阶段。在一次内部会议上,中石化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发展目标:未来四年,将建设内蒙古、新疆、贵州、安徽、河南和宁夏等6大煤化工基地。如果中石化的煤化工项目全部铺开,外界预计其总的投资额将超过2000亿元。
这是一个异常庞大的计划。不仅仅在外界看来有些激进,一位中石化内部人士也向记者表达了惊奇之意:2011年,中石化的净利润是716亿元。如果将来真要投资2000亿作煤化工,这样的投资额与公司盈利额相比占的比例太大。
不过,这似乎并没有影响到傅成玉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的决心。在中石化内部,专门成立了煤化工领导小组,傅成玉亲自出任组长,目的是加速推进公司煤化工产业的发展。
而中石化在煤化工技术的突破,也为傅成玉吃下了一颗“定心丸”,这让中石化的煤化工产业发展有了坚强的技术依托。
早在2010年,中石化旗下分公司中原石化即在建设一个年产60万吨的甲醇制烯烃项目。这是一个实验性项目,采用的是中石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甲醇制烯烃工艺(S-MTO)。2011年10月10日,项目开车一次成功。
对于该项目的成功,中石化官方对外宣称为:建成了中国石化首套自主知识产权的甲醇制烯烃示范装置,也标志着中国石化自主研发的甲醇制烯烃工艺(S-MTO)成套技术步入产业化。这也被外界看作是中石化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煤化工技术突破的标志。
在胸有成竹之后,中石化整合现有煤化工资源、加速推进煤化工布局已成水到渠成之势。9月28日,在北京总部大厦,中石化举行了中国石化长城能源化工有限公司揭牌仪式,中石化的煤化工发展正式有了实质性推进。
按照中石化的布局安排,长城能源为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全资所有。
胜负手
中石化如此大力度的布局煤化工产业,着实让业界为之侧目。这首先牵动的是另一油气巨头中石油的神经。
与中石化的大张旗鼓相比,中石油在煤化工产业几乎没有大动作。而傅成玉领导中石化想借煤化工补齐上游短板,其剑之所指,即是中石油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以煤化工后发制人,傅成玉落下的这个棋子成为了胜负手。
面对发展煤化工产业中煤炭瓶颈的问题,中石化采取了“合资合作”的策略迅速抢占资源。2011年11月,中石化与河南省政府签署战略合作补充协议,中石化将与河南煤化集团合资建设年产180万吨的煤制烯烃项目,投资总额约为210亿元。
前述中石化内部人士告诉记者:河南模式将成为中石化发展煤化工产业的主要方式,中石化出资金、技术,煤炭企业出资源,双方各取所得。依靠这种方式,中石化可以迅速解决发展煤化工产业的资源问题。
据了解,目前中石化计划中的六大煤化工基地,内蒙古、新疆、贵州、安徽、河南5个煤化工项目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到2015年,中石化煤制烯烃的产能应该能够占到目前烯烃产品(主要是乙烯)产量的1/3;煤制气能力则有望超过每年100亿立方米。
这些步骤走下去,中石化对中石油的资源差距将明显缩小。与此同时,中石化紧锣密鼓推进的煤制天然气管输工程,更是对中石油步步紧逼。
10月16日,中石化筹建的新粤浙管道在网上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调查的首次公示。这一煤制气管道包括一条干线、5条支线,输气能力与西气东输三线相当,为每年300亿立方米。
该管线干线的起点是新疆伊宁首站,终点为广东省韶关末站。支线包括准东支线、南疆支线、豫鲁支线、赣闽浙支线和广西支线。值得玩味的是,其走向与中石油刚刚开工建设的西气东输三线相似,建成之后将与中石油形成贴身肉搏之势。
中石化的强攻之举,能不能使其在与中石油的竞争中扭转乾坤,当下做出定论还为时尚早。当下对于中石化与傅成玉来讲,更紧迫的问题还在于煤化工产业发展本身存在的诸多难题:成本问题、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问题等等,这将是其成败之关键。
“最大的制约难题,是未来的市场销售,其关键是煤化工产品的价格。”亚化咨询专家郑春临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以煤制天然气为例,出厂价要达到1.2元左右方可盈利。在国内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迟迟不见实质性推进的背景下,气价短期内达到这个标准还基本无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