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综合信息>煤焦论文>关于西北煤炭工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认识与思考

关于西北煤炭工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认识与思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时间:2011-11-04 20:57:36  来源:陕西日报 新闻归档

西北地区幅员辽阔、地域广袤,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矿产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脆弱。在我国已探明矿产资源中,有40多种矿产储量超过全国的一半。煤炭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水力资源蕴藏量仅次于西南,居全国第二位。资源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和最大的能源、化工、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生产基地之一。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来,国家能源战略重心逐步西移,西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已基本形成了以能源、有色金属、石油化工、机械电子为主体的新型现代化工业体系。但与东部发达地区比较,经济实力、发展水平等仍有较大差距,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仍相对滞后。
     
一、西北煤炭工业发展概况
  
西北五省及内蒙古是我国煤炭主产区,是国家重要的煤炭调出基地。近几年,西北煤炭产业集中度大幅提高,大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大企业、大集团产业格局逐步形成。国家煤炭工业“向西北转移、向大集团集中”的发展步伐加快,未来西北地区及内蒙古将逐步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战略基地和资源“中心”。

目前,西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煤化企业集团主要有:神华的神东集团、宁煤集团,新疆的能源集团和焦煤集团,甘肃华亭煤业、内蒙古伊泰集团和陕西煤业化工集团等。神东集团自2005年起已连续5年产量过亿,宁煤集团是国家13个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之一,是国家“西电东送”工程的四大火电基地之一。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是陕西省委、省政府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聚集全省煤炭、化工两个行业整体优势,经过两次重组而成立的“以煤炭开发为基础,以煤化工为主导,多元发展”的大型能源化工集团,是陕西省煤炭大基地开发建设、商品煤供应和整合地方煤炭资源的主体。目前已形成了“煤炭开发、煤化工”两大主业和“建筑施工、机械制造、电力、物流、金融服务”等相关多元的产业格局,走出了一条循环经济和集群化产业结合的新路子。2009年产销煤炭716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20亿元、利润20亿元,资产规模突破1000亿元,跃居中国企业500强第243位,呈现出两年翻一番的超常规发展态势。按照发展规划,“十一五” 末,即今年煤炭产能达到1亿吨、销售收入突破500亿元;2012年煤炭产能达到1.5亿吨、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2015年煤炭产能达到2亿吨、销售收入突破2000亿元,进入全国煤炭行业前3强和中国企业50强,跻身世界500强。发展目标是打造一流安全节能环保型能源化工企业。

西北(陕、甘、宁、新、青,下同)及内蒙古的煤炭工业简况:

陕西:预测资源量3800亿吨,居全国第四位,累计探明储量1700亿吨,居全国第三。其中低灰、低硫、高热值优质煤炭资源约1000多亿吨,占全国的50%,居全国第一。国家规划重点建设的13个大型煤炭基地陕西有3个(神东、陕北和黄陇)。全省主要有五大煤田(渭北石炭二叠纪煤田、黄陇侏罗纪煤田和陕北侏罗纪煤田、三叠纪煤田、石炭二叠纪煤田)。其中神府煤田为世界七大煤田之一,是世界上少有的优质动力煤、气化煤;彬黄矿区为优质环保型动力煤、气煤和弱粘煤。2009年全省煤炭产量达2.96亿吨(含神华集团在陕产量7116万吨),为我国第三大产煤大省。“十二五”期间将按照“大区域谋划、大产业构建、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大市场运作”的发展战略,关小上大,调整结构,把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成国家级能源战略基地,推动关中能源接续区和陕南清洁能源产业基地建设,形成各有侧重的能源产业集群,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发展。“十二五”末煤炭产量超过4.5亿吨,将资源优势、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可持续发展优势,使陕西由能源大省向能源强省转变。

甘肃:截至2008年底,预测储量1428亿吨,已探明储量179亿吨。陇东地区预测储量1363亿吨,占全省的96%,探明储量141亿吨。 2009年产能为4364万吨,产量为3976万吨。“十二五”期间,甘肃将加快陇东煤炭基地建设,提高产业集中度,走以煤为基础,煤电、煤化、煤冶、煤路多元化发展道路,力争形成一个亿吨级、3-4个千万吨级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宁夏:我国的富煤省区之一,煤炭资源预测量2027亿吨,已探明储量334亿吨。宁东煤田储量约273亿吨,占探明总储量的82%。2009年产量为5670万吨,按计划,到2015年产量将达到1.2亿吨。“十二五”期间,宁夏将大力推进宁东煤炭基地建设,加快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促进产业升级,实现煤电、煤化工、煤炭深加工及综合利用等多元化发展。

新疆:煤炭预测资源量达2.19万亿吨,约占全国40%。目前已形成了准东、伊犁、吐(鲁番)哈(密)、库(车)拜(城)四大煤炭基地。
2009年生产煤炭8740万吨,预计2010年将突破1亿吨。目前,新疆已引进大企业、大集团200余家,是我国重要的“西气东输”、“西煤东运”、 “西电东送”基地和煤化工产业基地。据悉,国家正在起草的“煤炭工业十二五规划”已将新疆纳入第14个大型煤炭基地之列。预计到2020年,新疆煤炭总产量将占到全国的两成以上,其中至少有5亿吨进入全国市场。随着全国各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的展开,新疆区域振兴规划的出台,新疆的资源优势将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新疆经济和煤炭工业必将迎来跨越式大发展的春天。

青海:煤炭预测远景储量380亿吨,截至2009年末累计查明储量56亿吨。2009年产煤1283万吨。目前,青海煤炭生产矿区少,矿井规模小、产量低,尤其是动力煤总量不足,供需矛盾相对突出。“十二五”期间,青海将着力培育壮大骨干煤炭企业,促进青海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

内蒙古:煤炭探明储量达7323亿吨,全国第一。煤种主要以褐煤为主,优质无烟煤和炼焦煤资源较少。全区探明储量在100亿吨以上的煤田有五个,分别为东胜煤田(927.7亿吨)、准格尔煤田(259亿吨)、伊敏煤田(126亿吨)、霍林河煤田(131亿吨)、胜利煤田(158亿吨);多数煤田为整装煤田,适宜于大规模、机械化开采。2009年,内蒙古原煤产量达6.37亿吨,跃居全国第一。“十二五”期间,内蒙古煤炭工业将围绕“大”字做文章,坚持走“大煤炭、大煤电、大煤化”发展道路。按照自治区初步规划,到“十二五”末,全区煤炭产量将超过10亿吨,培育年产5000万吨至1亿吨特大型企业3 个,年产1000万吨至5000万吨大型企业20个,其它企业的产量均达到300万吨以上。
     
二、西北煤炭工业发展特点
  
“十一五”期间,西北五省及内蒙古充分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优势,发挥资源优势,紧紧把握经济发展对煤炭需求快速增长的发展契机,加大煤炭地质勘查投入力度,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整合淘汰落后产能,不断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综合利用水平,加快了煤炭工业发展步伐,建成了一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提高了煤炭生产能力和科学发展水平,促进了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目前,西北煤炭工业呈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是储量大、产能高、供应能力强。西北地区和内蒙古的煤炭资源禀赋优良,储量大、种类全、埋藏浅、规模大、构造简单、易开采。预测煤炭资源储量约4万亿吨,约占全国的75%左右(其中,陕西3800亿吨,甘肃1428亿吨,宁夏2027亿吨,青海380亿吨,新疆21900亿吨,内蒙古约11225亿吨)。探明煤炭储量约占全国的80%左右(其中,陕西1700万吨,甘肃179万吨,宁夏334万吨,青海56万吨,内蒙古7323万吨,新疆仅2009 年就已探明储量2295万吨)。

近几年,西北地区和内蒙古的煤炭产量增长强劲,供应能力持续增强,2009年煤炭产量共约11.18亿吨,占全国总产量的37%左右(其中陕西 2.96亿吨;甘肃3975万吨;宁夏5670万吨;青海150万吨;新疆8740万吨;内蒙古6.37亿吨),在满足自身发展的同时,有力地支持了全国经济建设。  

二是大集团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我国煤炭产业的大发展与大整合已成定势,西北各省在国家资源整合、结构调整、优化发展的大背景下,纷纷加快了大集团建设步伐,产业集中度日益提高。陕西陕煤化集团2010年产量将占到全省的1/3;甘肃华亭煤业2009年总产量占全省的50%;新疆煤炭企业的总数量已从 2002年的1820家降到目前的259家,开采量从不到2000万吨上升至9000万吨,回采率提高到65%。宁夏也开始了资源整合,走大集团发展之路。内蒙古最近出台新政,鼓励现有煤炭企业以资源、资产为纽带,以兼并、重组、联合等方式,
加快发展大型现代化煤炭企业集团。

三是循环经济产业有力推进。以煤炭为主体,以煤化工为主导,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追求绿色GDP,走资源节约型、环境
友好型发展道路,已成为西北煤炭相关企业的共同选择。“十二五”期间,陕西将以陕煤化集团为主体,“走出去、请进来”,深化上下
游合作,加快煤电路化港一体化发展,全力打造神东、陕北、黄陇(彬黄)等新型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区,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甘肃将加
快陇东大型煤电、煤化一体化能源基地建设;宁夏将加快宁东煤电化基地建设;内蒙古将继续鼓励煤炭行业与电力、冶金、化工、建材、
交通运输等行业互相联合联营,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规模。

四是安全生产形势稳步好转。随着国家煤矿安全整治力度加大,西北煤炭企业安全投入大幅增加,安全监测监控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
高,煤矿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大幅下降。2009年,陕西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0.117,同比下降77.4%。甘肃为0.75,下降17.58%;新疆下
降到1.13;内蒙古下降到0.052。

五是科技装备水平大幅提高。西部新建的大型现代化高产高效矿井,基本上都采用国内外一流的大型综采、综掘等先进设备,现代化
装备水平大都达到了国内一流。且科技投入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重视程度普遍提高。

六是煤炭工业发展优势明显。
1、政策优势

一是国家能源战略重心正在西移,“西煤东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已成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国家正加快西部能源通道建
设,西部能源东送“瓶颈”将逐步破解。

二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西北煤炭工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国务院在“关于西部大开发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优先安排建设项目,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实行矿产资源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有利于西部经济和煤炭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三是国家着力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的资源整合政策,有利于西北地区煤炭企业加快资源整合步伐,扩大企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走
大集团发展之路。

2、资源优势
  
一是煤炭资源储量大;
二是资源禀赋优良,优质煤资源比例高,产品市场竞争优势明显;
三是煤层厚、倾角小、埋藏浅,开采成本低,适合建设大型、特大型现代化矿井。

七是矛盾与制约因素突出。

1、运力制约。我国煤炭资源与消费需求的逆向分布,决定了“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煤炭运输格局。但近年来煤炭开采在迅速向西北地区集中转移的过程中,由于历史及区位等原因,西部铁路建设缓慢,欠账多,出口通道少,运能有限,运输总量与煤炭运输需求有较大差距,运力不足的“瓶颈”制约特别严重。陕西陕北优质煤炭资源南下困难、东出受阻;关中矿区和彬黄新区赖以出省的宁西线、陇海线、西康线等也都基本饱和。目前,西安铁路局的煤炭计划运量仅5950万吨,而陕西今年的产量将超过3亿吨,运力缺口巨大;新疆目前出省铁路仅有兰新线,复线去年开工建设,目前东疆铁路货运能力还不足7000万吨。甘肃是连接大西北和大西南的交通枢纽,但境内的铁路主干道目前仅有兰新线和陇海线;而青海境内只有一条连通东西的青藏线。目前,西北地区既有铁路运力不足,新线规划建设周期较长,运输已经成为制约西部煤炭工业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环境制约。西北地区植被覆盖率低,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承载能力有限。在前期发展建设中,环境保护力度不够。以陕西的榆林为例,每采1吨煤,就会破坏地表水2.84吨,破坏和消耗与煤炭伴生的矿产资源8吨,生态环境成本总价值达66.1元;2009年全市生产原煤2.1亿吨,采煤环境代价就达 138.8亿元,而当年地方财政收入还不足100亿元。(陕西煤炭工业局长王双明《对加快陕西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认识与思考》)西北地区的新疆、甘肃原本就属于典型的内陆干旱荒漠性气候,植被稀少,自然灾害频繁。大规模的煤炭开发建设,受制于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

3、人才制约。由于历史和行业原因,西北煤炭企业专业技术人才普遍不足,生产一线职工文化素质偏低,严重制约西部煤炭工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据统计,陕西省属国有重点煤炭企业中中专以上煤矿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仅占总人数的3.4%。(陕西煤炭工业局长王双明《对加快陕西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认识与思考》)新疆国有煤炭企业中,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不到职工总数的10%,地方小煤矿仅占4%左右。

4、成本和税负制约。近几年国家法规明文规定和各级政府(部门)出台的煤炭企业税费项目达37种,其中国家法规明文规定应缴纳的税费17种。2009年,煤炭增值税率由13%恢复到17%,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近期,国家对西部地区煤炭、原油、天然气等资源税由从量征收改为从价征收,资源税率由以前的2.5%提高到5%;国家征收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基金;以及安全费用标准提高、电力涨价、节能减排、环境治理等不断增加的成本,严重制约着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西北煤炭工业发展展望
     
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格局,决定了煤炭在我国能源战略中的主导地位。西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战略基地,直接关系着国家的能源战略安全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未来,西北煤炭工业发展前景广阔,但道路并不平坦,在优势与制约并存的现状下,必须充分发挥优势,努力破解制约,创新发展模式,调整优化结构,加快绿色转型发展,实现安全发展、绿色发展、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一)充分发挥和利用好政策优势和资源优势
1、紧紧抓住国家能源战略重心西移、西部能源基地建设力度加大、能源通道建设步伐加快的历史机遇,加快发展速度。西北地区要在加大“十一五”确定的神东、陕北、黄陇(彬黄)、宁东四个大型煤炭基地和已纳入“十二五规划”的新疆煤炭基地建设的同时,大力优化煤炭布局,加快发展速度,形成四个主体:把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培育成为优化煤炭工业结构的主体、大型煤炭基地开发建设的主体、平衡国内市场供需关系的主体、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体。

2、充分利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家相继实施了增加资金投放、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对内开放、吸引人才和发展科技教育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明确了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优先安排建设项目、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实行土地和矿产资源优惠政策等。同时还加快了“西电东送”、“西气东输”、西部铁路网等能源配套设施建设,为西部地区调整和优化煤炭产业结构、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政策条件。

3、充分利用国家煤炭资源整合的政策导向,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产业集中度。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取得了初步成效。西北煤炭企业要充分利用国家上大压小的资源整合政策,充分发挥大集团优势,加快资源整合步伐,形成优势集群产业,迅速做大做强。

4、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使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和可持续发展优势。西北地区煤炭资源优势明显,煤炭企业应利用好这一独特优势,加快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深化上下游一体化合作,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速度,使资源优势迅速转化为促进西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引擎。

(二)努力破解运力、环境及人才制约

1、开辟大运输通道,破解运力制约。西北煤炭企业要加强和政府、铁路等方方面面的沟通协调,多方共同努力,加快推进西部煤炭外运通道建设,构建大运输保障体系。同时提高煤炭就地转化比例,由一次能源为主向深度转化为主转变,缓解运输压力。

2、保护生态环境,走绿色开采之路。西北地区生态脆弱,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煤炭企业要改变传统粗放的生产经营模式,积极采用绿色开采模式(如保水开采、上覆岩层运移控制、煤与煤层气共采、无废开采、煤炭地下气化等绿色开采模式),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温室气体排放、地表塌陷,提高资源回收率,走煤炭绿色开采的新路子。

3、注重科技创新,走人才强企之路。西北地区科技与人才实力雄厚,西安的综合科技实力全国第三,兰州人才密度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西部煤炭企业要有计划地与专业院校及科研机构合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煤炭工业科技创新和转化力度,提高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含量,培养一批创新型的煤炭工业专业化人才,使科技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生产力,走产学研相结合、科技兴企、人才强企之路。

(三)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西北煤炭工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1、加快资源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推进大企业、大集团建设。以大型煤炭基地建设为依托,在做大做强煤炭主业的基础上,推进煤炭企业的改革和战略重组,通过相关产业的横向拓展,形成关联度高的产业集群,实现煤炭企业集团向基地化、大型化、现代化、集约化、安全高效型转变。加快资源整合步伐,尽快形成若干个由国有资本控股、担负跨省区煤炭供应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充分发挥规模优势,提高资源开采效率,平抑市场波动,提高经济效益,履行社会责任,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无序开采,增强国家对煤炭资源的控制力和对煤炭市场的调控力,保障国家能源供给安全,从容应对下一步市场激烈竞争期的到来。

2、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延伸产业链,缓解煤炭运输压力。西北地区作为我国的生态屏障和能源重心,要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建立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长效机制。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提高煤炭洗选加工和就地转化比例。变运煤为输电、或其它,实现资源节约、运力节约、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促进煤炭工业发展向“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的集约化方向转变。

3、实施大目标市场战略,构建煤化电路港一体化发展模式,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产业。

我国煤炭生产与消费的逆向分布,造成全国煤炭供需区域性、结构性、时段性等不平衡矛盾突出。随着西北煤炭企业产能的快速释放,近期制约西北煤炭工业快速发展的“瓶颈”是运输问题,中长期是市场开发布局问题。为此,西北煤炭企业要加快构建大目标市场体系,超前做好战略市场储备。一是实施大目标市场管理战略。对重合同、守信用、用量大的重点用户,实行“点对点”的大客户管理模式,构建长期稳定的大目标市场体系。二是加快推进煤电一体化进程,固化市场。电力企业大规模参与煤炭开发领域,目前控制的煤炭储量已超过1000亿吨,电力企业煤、电、路、港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将对今后的煤炭供需格局和市场配置产生重大影响。西北煤炭企业要积极参股电力等下游企业,进一步固化市场。三是深化上下游合作,超前解决长远发展的市场问题。西北煤炭企业要结合长远发展规划和产业结构及布局,进一步深化煤、电、路、港、航各方合作,逐步形成以产权关系为纽带、相互依存、共赢发展的产供运需一体化实体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东西部优势互补、资源与市场优势互补、各相关行业优势互补。

同时,西北煤炭企业要紧紧抓住国家大力振兴现代物流产业的难得历史机遇和优惠政策,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深化上下游产业的多元合作,形成上下游产业价值增值的供应链和紧密合作的利益共同体,走煤化电路港一体发展之路。要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把现代物流产业打造成为第三利润源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在煤炭物流产业发展方面,开滦集团已进行了成功实践,2009年实现营业收入548亿元,其中以物流产业为主的非煤产业收入达到72%,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学习。

4、深入推进煤炭市场化改革,培育现代煤炭市场交易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煤炭价格形成机制。我国煤炭行业先后经历了由低迷期、恢复期,到紧缺期、基本平衡期等不同发展阶段。煤电双方市场意识逐渐增强,在矛盾中前进,在合作中发展,已逐步由“煤电顶牛”过渡到“煤电联营”。煤电双方作为市场主体,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要用理性化、人性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视野看待和处理问题,深化上下游之间的战略合作,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积极参与山西、内蒙古、西北、东北亚煤炭交易中心等区域煤炭交易市场建设,大力推进全国煤炭交易中心和国家煤炭应急储备基地建设,共同推进煤炭市场化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煤炭市场交易体系,转变传统的煤炭营销方式。通过市场化的煤炭交易新模式,发现合理的交易价格,推动能够真实、灵敏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安全、环境损害以及合理人工成本的煤炭价格形成机制的建立,推动年度电煤合同价格与市场煤价格并轨,促进煤炭市场健康发展。

5、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人类二百余年的工业化进程,给全球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保护家园,绿色发展,已成世界各国的共识。中国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居世界第二。而中国80%的碳排放来自燃煤,超过50%的煤炭又用于发电。西北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已难以承受煤炭常规开采所带来的环境破坏。我国政府已对国际社会做出到2020年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的庄严承诺。在国家加大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力度的政策环境下,西北煤炭企业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推广使用清洁煤生产技术,减少污染排放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绿色发展。

6、创新管控体制,提升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后劲。随着大集团、大企业的逐步形成,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和管理水平提升已成为煤炭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西北煤炭企业要创新和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和市场研发体系,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实施精细化管理,提升企业管控水平,全面推进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实现由产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单一煤炭生产向资源综合利用、深加工转变,由传统粗放的煤炭开采技术向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安全高效开采转变,煤矿安全生产由控制伤亡事故向职业健康转变,由资源环境制约向生态环境友好转变,逐步构建起节约、清洁、高效、安全、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

总之,西北煤炭企业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与时俱进地创新思路,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以优化结构促转型升级,以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企业,全力促进西北煤炭工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为西部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返回我的煤炭网,查看更多
 

扫码打开手机版
 

 

 
 
网站首页 | 网站公告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内容归档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