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能够以更高的速度发展时而主动选择较低的平稳目标,这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中国经济7.5%左右的目标与潜在增长率相协调,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保持7%~8%左右的经济增速,能够实现中国未来的发展目标,对于扩大就业、改善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分必要;平稳的经济增速对抑制各地政府的投资冲动极为重要。
一方面,经济发展不仅仅是GDP增长率这样一个数据,7.5%之后还有一个附加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而“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要求必须优化配置和利用生产要素。本报专家组成员、银河证券董事总经理左小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全要素生产理论,短期增长依靠资本和劳动的投入,而突破短期增长“瓶颈”要靠技术进步和制度改革带来的更有效率的市场、更优化配置的资源以及更公平的环境。中国经济过去30年平均9.8%的增长和近十年平均两位数高速增长的基本条件和环境已经改变,规模效应递减,短期推动更高的增长必然是以更高的投入产出比为代价。政府工作报告把引导性的经济增速定为7.5%,正是体现了现阶段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的规律性的改变。
另一方面,7.5%左右增长目标传递出一种导向,经济增长不是靠投资带动的,而必须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是环境友好、民生改善的增长。这些年,我国制造业积累了较大产能,基础设施状况大为改善,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储蓄率较高,劳动力总量仍然很大。但不可否认的是,粗放式的高增长带来的包括石油煤炭土地等在内的要素投入价格大幅上升,环保约束越来越大。本报专家组成员、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在外贸有不确定性和消费变化较为平稳的情况下,GDP要保持高速增长只有靠投资。投资有偏热风险,物价和房价有上行压力都是需要在制定目标中提前考虑到的。而现阶段中国经济的投入产出比约在2.5∶1的水平,也就是说,2.5个百分点的投入带来1个百分点的产出。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认为,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下移,经济周期出现短期化现象,一旦实施扩张性的政策,就会形成正向产出缺口,转变为价格上涨压力。所以,放弃高GDP情结,抑制无效投资和资源错配,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左小蕾表示,各地动辄几十万亿元的投资规划必须经过科学的论证,否则放任盲目投资可能会让中国经济陷入难以想象的境地。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刘煜辉认为,面对现阶段不断上升的经济结构性矛盾,碍于原有模式利益关系的固化,中国的改革和经济结构转型将面临很大的掣肘,短期政策仍难以摆脱增长速度的纠结。综合权衡,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定为7.5%左右是必要的、适宜的,更有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心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上之意。刘煜辉强调,把有限的资源投向那些已经失去效率的部门,来维系已经做大的泡沫,会对经济效率造成更大损害,加速潜在增长水平的下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实现7.5%目标,需要付出艰苦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