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相对过剩,调控的难度有三条:第一条是市场经济最缺市场。第二条是“渐隐渐显之手”难掌控。第三条是大集团大公司出现细微的垄断。
“昨天还当爷爷,今天就变成孙子”。“突然有生不逢时的感觉”……山西一家煤炭企业的销售人员向笔者口吐真言。
5500大卡的煤炭从800多元/吨跌到600多元/吨左右。今年前8个月,全国煤炭产量为25.7亿吨,增幅回落了10.7个百
分点。今年1-7月,全国90家大型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14.4%。8月底,全国煤炭库存8785万吨,同比增加69%。煤炭大省内蒙、山西和陕西三省今年煤炭产量比计划少生产1.26亿吨。今年1-5月山西规模以上企业的利润增速同比下降40.16个百分点。
中国煤炭像过山车从谷峰上跌下来了。对这一铁的事实谁也不否认,但认识却千奇百怪。一种是“短期波动,不足为奇”。另一种是“投资超前,并非过剩”。第三种是“投资过猛,产能过剩”。第四种是“煤炭结构,非改不可”。各种认识扑朔迷离,大迷套小迷实在难解迷。但必须从不同认识中理出正确认识,否则影响国家及企业决策,决策失误会影响经济全局,影响企业发展。
中国煤炭显现过剩的五大成因
煤炭产量猛冲隐含着风险。中国煤炭一路高歌猛进,各路资本“傍煤”跑步进入10年“黄金期”。“十一五”开局的2006年煤炭产量为23.5亿吨,但到2010年的增长为32.4亿吨,增长了近9亿吨,增长了37.8%。平均第年增长1.8亿吨,创造了世界奇迹。增长的背后是大基地大公司通过整合而做出的贡献。“十一五”未已形成亿吨煤企5家,千万吨以上矿区43家,千万吨以上矿井27家,国家高效矿井达到430多家。以山西煤矿整合为例,2009年开始进行煤矿整合,矿井数从2600座减少为1005座,办矿主体由2200多个减少到130个,70%的矿井产煤规模达到90万吨/年以上,30万吨/年已全部淘汰,已形成4个亿吨级、3个5000万吨级的大型煤矿集团。煤炭产量从2009年的6亿多吨2010年达到7亿多吨2011年增加到8.72亿吨,2011年比2010年增长了17.71%。内蒙、陕西等通过整合,煤炭产量也大增。2011年全国煤炭产量达到34.71亿吨,创历史最高产量。据有关部门人士分析,实际2011年的煤炭产量已接近37亿吨。产能已逼近“十二五”计划39亿吨的数字。事实说明中国煤炭去年已隐含产能过剩的风险,但还未显现,今年经济低迷一下显露出来了。
投资过多过猛埋藏着“拐点”苗头。各路资本“傍煤”,埋藏着拐点苗头。京东方在内蒙投资几十亿,2011年扭亏增盈5.61亿元。TCL集团与亿利集团在内蒙注册4000万成立公司,投资煤矿,还有许多企业的资本纷纷“傍煤”。多家上市公司涉矿已不是新闻了,投资20亿给1个亿吨的煤矿资源也不是什么秘密了。据说全国约10多个行业企业投资煤矿,煤矿成了中国的香饽饽。“十一五”期间,煤矿基本建设投资高达1.25万亿元,平均每年投资2479.94亿元,其中2010年投资3770亿元。而“十五”期间,对煤炭基本建设投资共计2253亿元。“十一五”对煤炭基本建设投资是“十五”的5.54倍,相当于新中国成立以来55年来总和的2.8倍。而2011年又投入了4700亿元,一年投资相当于“十五”五年2253亿元的两倍。2012年1-8月又完成投资3195亿元,同比增长18.5%。在这期间,投资最多的是2006年至2011年期间,累计投资高达1.6万亿元,再加上建井技术、开采技术及装备水平提升等,可增加产能约21亿吨,其中在“十二五”期间可形成产能15亿吨,留到“十三五”约6亿吨。煤炭基本建设投资过多过猛,必然形成资金时间效益的巨大浪费。按照发改委《印发煤炭工业十二五规划2012年实施方案通知》,2012年煤炭产量控制在36.5亿吨,比2011年的34.71亿吨仅增长3%左右。但实际目前已达到37亿吨,可见煤炭拐点苗头早已埋藏在过多投资之中了,只不过一下突现出来了。
新能源快速发展减少煤炭需求。“十二五”我国加大了新能源发展步伐,会减少煤炭需求。到2015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亿千瓦,占电力装机总容量7%。到2010年达到1.8亿千瓦,占电力总容量9%。2015年,我国太阳能利用面积将达到4亿平方米,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00万千瓦,2020年达到2000万千瓦。2015年我国的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4300千瓦,2020年达到8600万千瓦。到2020年,中国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可达到2.9亿千瓦。以上几种新能源的装机容量形成的发电量,比“十一五”要增加四、五倍。这些装机容量每年发电规模,相当于节约7亿吨煤的发电量。
价格扭曲导致进口煤冲击国内市场。今年6月前后,澳大利亚的Bj煤现货价格为92.6美元,而去年同期为125美元,跌幅20%。美国6000大卡煤炭进口到广州每吨为95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600多元人民币,比国内当时煤价便宜20%。数字显示,今年前五个月我国进口煤炭1.43亿吨,预计全年进口2.6亿吨,是去年进口煤炭1.82亿吨的1.4倍。为何煤炭进口增多呢?进口煤一位分析师指出,澳洲进口煤广州现货价为6000大卡每吨为105美元,折合当时人民币为663元,含税为776元,而秦皇岛同类煤到广州港为910元/吨,国内外煤倒挂达130元。全国每年进口煤炭约占全国产煤的5%。比例虽然不算太多,但也冲击中国市场,也是形成过剩的一种因素。特别是煤炭价格上涨时,全国产煤省都出现了一大批大大小小“煤倒”,他们囤积奇缺,抬高价格,制造煤价上涨假象,严重扭曲市场导向。这也是形成煤炭过剩的一种诱因。
电力企业办煤矿增加煤炭产量加大了风险。国电、华能、中电、华电和大唐等五大电力集团全部投资开办煤矿,2011年分别产煤依次为6505万吨、6406万吨、6068万吨、2260万吨和1380万吨,较2010年分别增长38.4%、31.1%、12.2%、142.7%和21.6%。五大电力集团合计产煤2.26亿吨,平均煤炭自给率达到25%。2010年分别盈利为:60.8亿元、61亿元、25亿元、20亿元和16亿元。五大电力集团已制定出“十二五”煤炭发展规划,“十二五”末产煤可能超过4亿吨。一位电力部人士指出五大电力集团加上华润等电企“十二五”的煤炭产量可达到7亿吨左右。这就更加大了煤炭过剩风险。
节能减排会大大降低我国煤炭消耗量。到2015年,全国万元国内总值能耗下降到0.869吨标准煤(按2005年价格计算),比2010年的1.034吨标准煤下降16%(比2005年的1.276吨标准煤下降32%)。“十二五”期间实现节约能源6.7亿吨标准煤。“十二五”节能减排的目标包括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6%、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8%-10%的总体目标,以及各行业、重点领域和主要耗能设备的具体目标。到2015年,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2347.6万吨、2086.4万吨,比2010年的2551.7万吨、2267.8万吨各减少8%,分别新增削减能力601万吨、654万吨;全国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238万吨、2046.2万吨,比2010年的264.4万吨、2273.6万吨各减少10%,分别新增削减能力69万吨、794万吨。
有关专家指出“十二五”末,我国运用新能源发电,加上节能减排减少煤炭需求大约为10多亿吨煤。虽然经济发展煤炭需求仍会增加,但潜在产能已超“十二五”规划数字。再加上我国以煤炭为主能源结构会微调,煤炭黄金期拐点已经渐渐走来。
中国煤炭阶段性“拐点到来”调控三大难点
中国煤炭阶段性过剩趋势已经显现,既有市场体制不完善问题又有机制不灵活问题;既面临调控改善问题又面临煤炭行业独特性调控问题等等。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政府调控的“有形手”与市场运行的“无形手”难以融合为“渐隐渐显手”。
市场经济最缺市场 计划经济最缺供给。这是已被事实证明了的一种经济理论观点。中国经济从短缺计划经济转变为实行市场经济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已进入到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工业行业产能过剩已经在多个行业显露出来了。工信部2012年中期统计显示,在中国工业目前24个行业中,有22个存在严重产能过剩,其中钢铁产能突破7亿吨,市场需求仅为5亿吨。水泥突破20亿吨,市场需求仅15亿吨。汽车产能突破2000万辆,目前国内需求已饱和。造船能力已突破6600万载重吨,与全球新船年需求量持平。在我国40多个制造业中已有30多个产能过剩显露出来了,先是水泥、钢铁、煤化工等等,后是多晶硅、电解铝、平板玻璃、造船等,今年又显露出来了煤炭等等。中国对产量及产能过剩目前还没有很科学准确的测定标准。根据美国的经验,当工业产能利用率超过95%以上时,代表设备使用率接近全部;当产能利用率在90%以下且持续下降时,表示设备闲置增多,“产能过剩”出现;工业产能利用率在81%及以上时,为正常的“产能过剩”,低于81%时,为较严重的产能过剩。目前,中国制造业平均有近28%的产能闲置,35.5%的制造业企业产能利用率在75%或以下。煤炭过剩绝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整个工业和制造业产能过剩的一种后反映,也是世界上发达国家进入工业化后期必然出现过剩现象的反映。欧盟曾用20多年消除几十年的产能过剩。有专家说,中国需用5年左右时间,消除过剩的产能。因此,煤炭显露过剩有必然性的一面。
宏观政策与市场规律难以入细入微地协调调控。这是世界各国都在探讨的经济理论问题。从亚当·斯密理论到凯恩斯理论;从美国上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到现代世界金融危机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等等,都试图探讨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目前也遇到这种经济理论的困扰。金融危机时我国政府投入4万亿,地方连带投入7万亿左右,是非常及时必要的,促进了经济发展,同时也对煤炭加大力度投入,促进了煤炭生产高速发展,也必然加大了产能过剩。从现在实际看对煤炭投入过多过猛,特别是形成各路资本“傍煤”现象,必然加大煤炭产能过剩的风险。这种产能过剩现象在工业行业普遍存在,而且很难入细入微地调控。如电解铝,2011年4月20日,工信部等9部委下达《关于遏制电解铝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健康发展的紧急通知》,并纠正叫停23个项目总规模774万吨。但今年上半年产量为9505万吨,同比9.7%,又比去年同期加快了4.1个百分点。大量事实生动说明,市场经济最缺的市场,最怕的是产能过剩造成巨大的浪费,而且政府很难入细入微协调调控到位。
大集团大公司已出现细微的市场垄断。煤炭是个特殊的行业,目前既不能完全靠小煤矿经营又不能全靠大集团大公司垄断经营。小煤矿经营形成巨大的资源浪费,而大集团大公司又容易形成价格垄断,难以及时按市场经济规律调节市场。煤炭前几年价格猛涨,从每吨300多元涨到500多元再到800多元左右,时间跨度高达6-8年,一路猛涨。原因之一是煤炭被一些大公司垄断。如有家大公司算了一笔帐,每吨减价100元按年产5000万吨计算,损失50亿。但如果少产100万吨煤,一吨煤按500元计算,只损失5个亿。如若这些大公司这样减产,煤的产能多也暂时不会跌价。于是他们宁可少生产100万吨也要保持高利润,而不愿意降价销售。但高利润又吸引其它行业企业纷纷投资煤矿,因而加大 了过剩风险,这就违背市场经济调节的规律。但市场经济规律又难以长期持久违背,故现在又猛跌下来,形成更大损失,造成大起大落。据有关专家测算,我国平均投资800元产出一吨煤,如果大集团大公司的煤价长期低于700元左右,煤矿就会形成亏损,又必然造成煤炭的大起大落。
中国煤炭出现价格“十连跌”,黄金十年是不是出现拐点?中国煤炭是“短期波动”还是出现过剩“拐点到来”?虽然目前仍有争议。但从笔者研究中分析,煤炭相对过剩已经显现,过剩拐点渐渐走来。国家及煤矿企业必须树立过剩的危机感紧迫感,加快煤炭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行煤炭行业持续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