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是电煤市场化的第一年,不同于以往,火电企业和煤炭企业纷纷“求抱团”来增强谈判中的话语权,但双方阵营中意见分歧较大,对价格和签约进展避而不谈,国内煤炭现货市场交易清淡。
一场乌龙
上周,一场关于煤炭巨头和电力巨头签约的乌龙事件活跃了电煤市场清冷的气氛。
3月6日,有媒体报道,神华集团、中煤集团与五大电力集团已正式签约,谈判结果为电煤无长协煤、市场煤之分,统一浮动作价,以当周环渤海指数减10元/吨的价格作为结算价。
业内人士认为神华和中煤的中长期合同基本确定,其他煤炭企业也将加快与下游电力企业谈判的进程。
然而,这一消息却在7日上午被证实存在误导性。记者从多个途径获悉,神华和中煤签订的协议中,并未取消长协煤,其长协煤和市场煤数量严格执行国家发改委的相关规定,设定的比例为7∶3。
分析师刘冬娜分析说,长协合同在近几年将会继续存在。 “电价还没有放开,下游电力企业在考虑稳定的供货量的同时,还要考虑煤价的成本问题。一旦取消长协煤,煤价遇到大范围上涨时,电力企业将处于较为被动一方。 ”
记者试图联系更多的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了解各个企业的谈判进展。然而,企业的新闻发言人多以“不清楚”为理由搪塞记者,或是无人接听电话,甚至某大型煤炭集团的新闻发言人的固定电话已被“关机”。
博弈了三个月的电煤双方为何都陷入了沉默,不愿回应长协价格和签约进展?
一位接近五大发电集团的知情人士表示,签约并不意味着谈判接近尾声。“双方正在角力,所以会回避价格等敏感话题,大家都藏着、掖着。 ”
“双合同”
依然处在价格博弈中的电力企业和煤炭企业不愿公开各自签订的煤炭价格,双方的阵营已出现表面一致而实际内部分化的局面。
上述知情人士透露,火电企业和煤炭企业为“抱团”增强话语权,希望同一阵营中的企业能够保持价格的一致性。一些库存压力较大的煤炭企业为了避免落人口舌,与电力企业签订“明暗双合同”,包括一个对外公开的明合同价格和一个真正落实的暗合同价格,一些煤炭企业会悄悄地给予重点客户、老客户(主要是火电企业)一定的优惠。
受春节长假影响,消化库存较多的煤炭企业有意抬高煤价,也会心照不宣地选择签订两份合同。
电力企业也是如此。沿海电厂更倾向于选择进口煤,对内贸煤兴趣不高,导致国内市场出现了内贸煤压港。
公开数据显示,2012年重点合同煤炭网签量达12亿吨。截至2013年1月15日,长协煤炭网签量只有8.3亿吨。
“双合同”使得业内人士担忧长协合同履行率低的眉头皱得更紧了的同时,也释放了一团迷雾,煤炭市场的不确定因素又多了一个。
交易清淡
春节过后,国内煤炭现货市场交易非常清淡,在多种煤炭交易信息平台中,存货的贸易商急于卖煤花样百出,大幅降价,却乏人问津。
“仅有一些刚性需求在交易,几乎各路人马都在观望。”刘冬娜分析说,今年中国继续延续去年的经济形势,煤炭需求疲软,产能却将随着复工释放。加之受到一月份高达3000万吨的进口煤冲击,国内煤价有可能会继续下行,但下行空间有限。
环渤海地区5500大卡动力煤的综合平均价格已经连续第十一个报告周期下降、累计下降了18元/吨,报收价格为622元/吨,刷新了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发布以来的新低。
记者获悉,春节后,库存天数高达30余天的电力企业主动降库存,不愿意采购内贸煤补库,借机压低市场煤价施压煤炭企业。
2月底,作为电力企业代表的中电联,在发布的 《2013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中建议,利用好国际市场煤炭相对宽松的环境,进一步扩大煤炭进口,满足东部沿海地区煤炭需求,平抑国内电煤市场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