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现代电力工业、尤其是电网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刘吉臻:从整体上看,现代电网技术的发展主要有两大趋势。一是输电的电压等级、方式的进步,如特高压交直流输电技术等,其目的是适应电力大规模、远距离、高效安全传输。二是智能化技术在电网中的应用,通过在电网中引入智能手段,来确保其更加安全可靠、经济高效运行。
我要特别强调的是,除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外,能源分布式开发利用以及与之匹配的微型电网,也是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趋势。
能源分布式开发利用,是一种与传统能源开发的思维方式不尽相同的模式。过去,我们对待传统能源时,选择的是大规模集中式生产传输的模式;现在,新能源的生产开发利用,我们既采用了集中模式,也探索了分布式模式,而且更加注重分布式开发利用的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通过微型电网实现分布式新能源的就地消纳利用,并有效融合到大电网环境中,是必须加以考虑的问题。
记者:电力工业发展的上述趋势,给人才培养提出了哪些要求?
刘吉臻:电力人才培养,既有与其他专业人才培养的共性特征,也有特殊之处。
在共性方面,教育首先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德、健壮的体魄、较高的情商、奋斗的精神、责任心、勇于担当的品质等。情商包括与人合作、沟通,为人处世等能力,它在现代社会中尤其重要。
在特殊要求方面,人才要适应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工程应用等趋势,具备与之相应的知识和能力。这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实现这一点,就需要在大学阶段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他们不但掌握书本知识,还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自我发展能力。
记者: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不容易,您认为如何才能完成这一目标?
刘吉臻:真正优秀人才的成长需要在不同阶段接受各种历练。大学是学生奠定良好素养的重要阶段,而大学毕业走向社会后的工作阶段,同样是成才的重要时期,有时甚至更为重要。
这就意味着,要想成为一个优秀人才,必须在一生之中不停地去学习、掌握新知识,完善知识体系,将学习作为一项终身事业。在个人具备主动学习、不断学习这种意识的基础上,学校和企业还要更紧密地互动,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条件。
学习不同于建楼房,楼房的地基是一次性打好的,而学习的“地基”是可以不断夯实的。用书本上的知识指导实践,从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再回到书本中寻求答案,这就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交替提升。
总之,人才是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历练出来的。学校和企业要紧密结合互动起来,把产、学、研合作与全过程的人才培养结合起来,为优秀拔尖人才培养提供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