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关于山西“黑色”煤炭的数据值得关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用57年实现煤炭年产量突破5亿吨;而从2006年到2012年,仅用7年就突破了9亿吨。2008年至2012年五年间,全行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比例为45.83%、7.6%、44.48%、49.48%和45.95%,其中非煤收入同比增长比例为79.31%、29.66%、66.98%、62.04%和75.87%。
这组数据传达出两条重要信息:一是山西煤炭产量扩张接近“顶层”,规模扩张已非煤炭工业科学发展的方向。二是非煤经济渐成煤炭增长的重要力量,未来转型发展空间巨大。
这也对2013年山西“黑色”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从建设现代化矿井、注重高端转型发展、加强全员素质培训等方面入手,力求绿色发展、科学发展。
大手笔建设现代化矿井——
让“晋”字品牌“亮”起来
一家民营煤矿也成了省一级质量标准化矿井?大多数人对此心存疑问。2012年7月,在吕梁参观了东辉集团旗下的西坡煤业后,所有人的这一传统思维被彻底改变了。
西坡煤业是一座年生产能力120万吨的高瓦斯矿井,于2007年开工建设、2011年12月31日才获竣工验收。这个民营煤矿不但矿区矿貌如生态花园一般,而且具有“高效率、高科技、高品位”安全质量标准化水平。这让许多国营大矿自叹不如。
2012年,我省创新煤炭建设新机制,在全国首次建立了煤炭工业发展标准体系,开启高标准管理煤炭行业的新开端。如,要求现代化矿井生产装备实现100%机械化,综采机械化程度达到100%,综掘机械化程度不得低于80%,并积极推广智能化无人(或少用人)采煤工作面,提高工作效率。
“标准更高、要求更细、可操作性更强,涵盖煤矿各个系统、各个环节、各个专业甚至每个岗位,可有效规范职工操作行为,杜绝和消除职工违章行为。”一位资深煤炭记者如此评价一系列的标准化工作。
煤炭资源整合全面完成后,我省进入“大矿”时代。目前,全省已建成500万吨到1000万吨的矿井33座,产能1.99亿吨/年;1000万吨及以上的矿井14座,产能1.85亿吨/年。
产量大并非现代化矿井惟一特征,装备现代化、安全系统化、队伍专业化、管理科学化和矿区生态化等也都是不可或缺的更高标准。
2013年,是我省现代化矿井建设“推进年”。首先是大手笔建设现代化矿井。到2015年全省150万吨/年及以上的矿井力争有80%以上达标,150万吨/年以下的矿井力争有50多座达标;2013年和2014年分别达到上述目标任务的30%和50%,建设世界级现代化煤矿。其次是大气魄推进煤炭基本建设。全省完成煤炭固定资产投资1500亿元。对70余座未批准开工的矿井,争取6月底前完成开工审批;抓好试运转矿井的竣工验收,争取年内150座矿井建成竣工。
“通过三到五年的时间,办出一流水平,办出特色经典,在全国最有发言权、最有权威性,成为全国的样板、世界的品牌。”省煤炭厅厅长吴永平说。
高标准推进转型发展——
让黑色产业“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