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煤电联动”是一个带有典型包办色彩的词汇。从煤电独立到煤电联动,到现在的互相撕咬,中国煤电市场化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多年。以往国家保护煤炭企业,抑制煤炭进口,在煤炭市场上是电企求着煤企,煤炭一涨价,电企就搬出政府这个父母救急。几次三番之后,父母实在让这俩兄弟闹得心烦,去年,国务院、发改委连续发文要求地方政府少管这两兄弟的事。地方政府干预一减少,价格便宜的进口煤炭大量涌入,国内煤炭供求关系戏剧性扭转,便成了供大于求。持续下跌的煤炭价格很快将煤企推上了求助者的位置。哥哥和弟弟的招数如出一辙:谁处于劣势谁就向父母求救。
问题就出在这里。对于地方政府来说,煤企电企都是支柱产业,一个关系到就业和税收,一个关系到民生,哪个都不能倒。上个月,河南省率先出台救市方案,规定今后电厂发电量与发电机组采购本省煤炭量挂钩,少采购1万吨省内原煤扣罚1200万千瓦时基础电量,这就意味着采购进口煤炭的电厂将面临减产的处罚。对刚从困境中缓过神来的火电厂来说,除了乖乖采购本地煤炭外,什么梦都不要做。
一个让人不解的问题是,为什么加上运费和港口费的进口煤炭比本地煤炭还要便宜?解释只能有一个,就是国产煤炭利润太高。而地方政府下决心维护一个暴利行业,除了前面提到的显性就业和税收外,各地从煤炭行业所获得的隐形利益恐怕也不能排除在外。
这样一来,原本是电企对煤企的选择,最终演变成了进口煤炭与地方利益的对抗,河南的煤电互保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中国的煤炭大省有限,我们并不担心河南现象会在全国复制,但煤炭大省的地方保护却势必延长煤炭暴利的时间。煤炭价格不能回归正常,与之相关的工业和生活用品价格就不会正常,这种不正常的经济形态要延续到什么时候?
抛开对不正常利益链条的冲击不说,大量进口煤炭也是一件好事。经过多年掠夺性开采,目前中国剩下的资源亟须保护,趁着价格便宜多进口境外资源,多留些国内资源给子孙后代,总比集中造就一批暴发后抬腿移民的亿万富翁好。不过国家能源局近期出台了一个管理办法,以环保的名义提高了进口煤炭准入条件,这对刚刚看到一线曙光的煤炭市场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地方保护加上本土煤炭企业施压,注定了进口煤炭在中国的每一步都困难重重,如果不能取得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进口煤炭价格再低,也冲不破地方保护这把巨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