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间最引人注目者,则是国家能源局近期限制低热值褐煤进口的征求意见稿出台。消息一出,天下大哗。作为几近天然的市场对立方,煤企和电企成为意见稿拉锯的双方,旷日持久的煤电矛盾,也步入一个新的博弈阶段。
是非甫平的能源局,能出台意见如此对垒的征求初稿,本身就是一个极具姿态的示意。此前,能源局通过部分审批权下放,已初露合并后部委新政的端倪。此番拟对争议颇大的进口煤作出政策调整,不仅考验着新能源局对经济形势大局的研判,也将构建起外界对其能否顺利平衡各路山头利益的初步印象。
能源局政令推行的身段和目的暂且不论。单就煤市萧条本身而言,限制低热值褐煤进口是否为救市的必要良策,便值得赘述一二。
在众多呼吁限制进口褐煤的观点中,所谓破坏环境、搅乱市场云云,无非是为“冲击煤价”这一致命重心做注解。业界普遍预计如不采取措施,今年煤炭进口量将抵近消费总量的十分之一。大量来自印尼、澳洲的廉价煤,让南方耗煤大户乐不思北。“市场煤”在国内煤企独享十年黄金时代之后,终于调转调节之手,重挫这群十年未遭外患的宠儿。
能源局针对外煤拟将祭出的“逐客令”,即便是最踊跃的支持者,也需承认一个基本事实:从长远来看,中国煤市依然存在短期煤炭供应宽松与长期总量不足的客观形势。自2009年中国首度成为纯进口煤国家之后,依赖进口的趋势被逆转的概率愈发微小。
更加重要的一点是,限制低热值褐煤进口,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提振煤市信心?这从市场反馈的形势来看,其作用难以乐观。限制进口既无法大幅舒缓全行业萧条,也对苦撑十年才见曙光的电企不啻为当头一棒。正常的国家市场保护主义,也不会出现扶植一半、打压一半的左右互博。
当前的煤市萧条,除去宏观经济下行的客观形势不论,更多的应是过去所谓“黄金十年”所掩盖的症结总爆发——煤企大多耽于卖方市场,盲目扩能不思革新。那些国际上历经起跌的优秀同行(前几年陆续进入中国,盘踞区块准备大干一场的的外资煤企均在危机显露前便适时收手),他们在市场研判以及管理、技术乃至服务上无论顺逆的持续革新,才是其比表面业绩更值得称道之处。
从这方面来看,短期难以越过的煤市萧条,既来得及时,也有其合理之处。煤炭行业或将艰难的“熬冬”,也就应被赋予更加切实的内容。(赵紫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