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煤炭网

我的煤炭网>新闻>国内资讯>开滦4年申报30多项发明专利

开滦4年申报30多项发明专利


到7月中旬,年产4万吨聚甲醛项目将开始水联运;到9月底,年产10万吨M15甲醇汽油项目将投产;到年底前,百万吨煤焦油深加工项目一期将达到试运转条件,己二酸项目也将开始试生产……今年下半年,开滦集团的煤化工产业将迎来一个重要收获期。

  一个挖煤的企业,在短短数年间,不仅形成了可以生产几十种产品的煤化工产业链,而且将产业链条延伸到了位于高端的工程塑料领域。在这背后,是一支强有力的研发团队托起了开滦煤化工产业的发展。

  6月初,记者走进开滦集团,走近这支团队。

  从一张白纸到业界瞩目,靠培育创新团队进军产业高端

  6月5日,开滦煤化工研发中心这支年轻的创新团队迎来了4周岁的生日。

  4年间,这个团队已申报发明专利30多项。

  这一天,记者获悉,团队成立后的第一个自主研发项目甲醇汽油将在今年下半年投放市场。

  “甲醇是煤炭炼焦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其市场价每吨只有2500元左右,同每吨价格七八千元的汽油相比,开发甲醇燃料,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很显著。”开滦煤化工研发中心副主任王亚涛说。

  但发展煤化工,作为百年煤企的开滦在人才技术方面并不占优势。在集团曾经的摸底调查中,企业懂化工的人只有2人,这样的技术基础,堪称“一张白纸”。

  在国内,发展煤化工,常见的方式就是通过购买“工艺包”来组织生产。开滦的甲醇汽油项目最初也走的是同样道路。很快,一家掌握配方的公司开出了价码:开滦出资500万元购买该技术,同时该公司以技术入股做项目的控股股东。

  几年后,回忆这一情节时,王亚涛仍然感慨,在核心技术面前,资金的作用竟然显得那么苍白。

  谈不成,就自己干。组建不久的创新团队,历时1年多攻克了甲醇汽油的制备方法,还负责起草了《M15车用甲醇汽油》等3项省级标准,目前正在参与相关国家标准的制定——— 通过自主创新,而今在这个领域,开滦已经拥有了举足轻重的话语权。

  事实上,组建4年来,开滦煤化工研发中心创新团队已经拥有46名成员,其中硕士以上学历23人,副高级以上职称17人,在他们申报的30多项专利中有9项已通过审查期并获得授权。

  王亚涛介绍,近两年,随着研究成果的增多,研发中心不仅服务于本企业,省内以及山西、河南、山东等地一些相关生产厂家也纷纷上门来寻求技术支持。

  坚持无中生有,依靠自主创新,开滦煤化工产业从零起步,发展迅速。推广成功的经验,开滦成立了覆盖各产业的十支技术创新团队。

  从“脱黑向绿”到“变黑为白”,研发方向伸向工程塑料领域

  进入6月份,唐山中浩化工公司的建设工地上变得更加繁忙,聚甲醛生产线上的安装调试工作夜以继日,厂区内正在清场,一些施工板房已经开始拆除……再有一个多月这里将进行水联运试车。“这是开滦精细化工的一个标志性项目,我们丝毫不敢懈怠。”该公司副经理王军也是开滦煤化工创新团队的成员之一,他介绍,正是通过这个项目,开滦煤化工的技术创新工作,实现了从“脱黑向绿”转入“变黑为白”的新阶段。“脱黑向绿”,在团队成员的眼中,指的是团队成立初期所大量从事的现场技术改造工作。

  据介绍,那段时间,创新团队通过深入分析开滦各煤化工子分公司生产技术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挖掘技术升级改造切入点,在此基础上先后开展了耐硫除氧剂、精馏塔塔板改造等多项研究工作。其中,围绕中润公司的污水处理,团队就进行了长达一年半的攻关,最终实现了焦化污水零排放的目标,在环保技术方面获得突破。

  而今,这支团队已经在创新的道路上迈出更大一步:实验室内,白色的聚甲醛样品,已经完全看不到煤的痕迹,这种被称为“赛钢”的工程塑料,常被用作生产汽车零部件。

  在发展煤化工的道路上,开滦引进了利用甲醇制造聚甲醛的工艺。但项目刚一上马,就遭遇了激烈的竞争。“国内产能已经达到了60万吨,开滦的产品还能占领市场吗?”面对这样的问题,王亚涛表示,“所以我们要开发出别人做不出来的东西,而不是大路货。”“别人做不出来的”,就是改性料,也就是通过物理、化学手段使聚甲醛原料变成具备特殊性能的材料。目前市场上,原料每吨8000元,高端改性料每吨能卖到2万元。

  开滦煤化工创新团队经过一年的努力,已经开发出了9种改性专用料产品。其中,针对一项世界性难题,开发出了无卤阻燃聚甲醛技术,使聚甲醛的阻燃性能达到了国际顶尖水平,并且通过了专家鉴定。

  从合作攻关到布局长远,人才技术储备的路径日益清晰

  北京化工大学科技大厦8楼,一出电梯,正面墙上,一块写有“开滦—北化大高新材料联合研究中心”的铜牌十分醒目。

  开滦煤化工创新团队在发展过程中,选择了一些高水平的合作伙伴,北京化工大学就是其中之一。聚甲醛改性的攻关,就是双方合作完成的。

  过去一年间,开滦和北京化工大学的科研人员不定期地奔波于北京和唐山两地,多次展开研讨、试验。在6月2日的会面中,王亚涛和北京化工大学的专家们就双方下一步合作的研发方向展开了讨论。“目前我倒不觉得聚甲醛的产能过剩是个问题,反而下游的应用亟待开发。”北京化工大学教授汪晓东是一位高分子材料领域的专家,他给出了这样的建议。

  在这次探讨中,聚甲醛纤维成为双方共同瞄准的研发方向之一。据专家介绍,目前国产高新技术纤维产业亟待实现高性能低成本,而同碳纤维、芳纶等对比,聚甲醛纤维具备这样的特点,其低端产品可用作混凝土增强材料,高端产品因成本低于其他化学纤维而在市场有优势。“我们不能只看眼前的三年五年,作为一个研发机构,我们应该为企业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做好技术准备。”王亚涛说。

  他提供的一份今年1月修订的《团队发展规划》,已经清晰描绘出了未来数年的发展方向:

  未来几年,重点在聚甲醛等工程塑料改性技术、高品质碳纤维及复合材料、苯部分加氢技术、环己烯下游产品等方面进行研究开发,开展20项左右的研发项目。记者了解,随着这些研究的转化,开滦的煤化工产品将达到近百种。

  据了解,为此开滦集团还要引进和培养近40名硕士和博士,以及1至2名燕赵学者或者院士级的专家人才。“企业‘无中生有’、‘有中生新’都离不开创新,离不开人才技术的支撑,”开滦集团董事长张文学接受采访时表示,在产业链条越走向高端时,越能感受到人才的宝贵。开滦在转型升级,因此开滦吸引人才的政策、措施也必须升级,必须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引进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形成更加优秀的人才团队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转载以及网友自行发布,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下一篇:湄洲湾煤炭码头建设如火如荼

上一篇:亚洲最深井筒在峰峰矿区落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