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监会主席肖钢近日撰文指出,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资本市场监管执法面临严峻形势和挑战。近年来,证监会每年立案调查110件左右,能够顺利作出行政处罚的平均不超过60件。每年平均移送涉刑案件30多件,最终不了了之的超过一半。对此,专家认为,资本市场违法案件之所以屡屡发生,主要是因为制度存在漏洞,监管不严,执法受到干扰,处罚力度过轻,起不到震慑作用。
【 案件呈多发高发态势 】
自2008年上投摩根唐建案成为基金史上首例“老鼠仓”案件之后,资本市场大大小小的“硕鼠”不断被挖出。证监会日前通报一起“老鼠仓”案件相关情况,博时基金[微博]马乐涉嫌非法获利巨额资金,交易涉及70多只股票。“老鼠仓”案件屡禁不绝,而且近来呈现愈演愈烈之势,已经引发了市场和投资者的强烈不满。
此外,上市公司包装上市、欺诈发行更是资本市场一大顽疾。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经济贸易系主任何维达对本报记者表示:“一些公司为了上市,对公司业绩进行包装,比如,把某个公司包装成高科技企业,获得过一些专利,曾经有几年的绩效,利润增长前景良好。这种包装在一级市场比较普遍。”
“近年来,资本市场违法案件呈多发高发态势。”肖钢表示,从2009至2012年,案件增幅年均14%,2012年同比增长21%,2013年上半年同比又增加40%。目前,内幕交易案件数量超过一半,欺诈发行、虚假信息披露案件在快速上升。同时要看到,一方面,还有为数不少的违法行为并没有得到查处;另一方面,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市场规模将继续扩大,违法案件还会增多。
【 利益驱动导致执法不严 】
资本市场违法案件为何持续上升?何维达表示,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利益驱动,有多大的利润就会冒多大的风险;二是执法不严,制度上的漏洞给他们可乘之机。
“行政执法普遍存在案件发现难、取证难、处罚难、执行难的问题。”肖钢认为,资本市场案件查实率只有60%-70%,主要就是因为执法手段不足,调查困难。借助互联网,违法者可以轻易实现跨市场、跨边境作案。内幕交易开始向隐名化、集群化、跨界化、多层传递演化,市场操纵出现短线化、多点化、合谋化和跨市场化的趋势。部分案件的社会关系复杂,不仅涉及上市公司、中介机构高管人员,还涉及到金融机构、党政机关干部。
然而,即使发现资本市场存在一些违法现象,对相关公司及人员的处罚往往也会大而化小、小而化了、不了了之。据统计,目前资本市场的法规、规则超过1200件,问责条款达到200多个,但其中无论是刑事责任还是行政、经济责任,没有启用过的条款超过2/3。肖钢认为,这其中既有立法修法不及时、不具体的问题,也有执法体制不适应,地方保护主义依然存在的问题;既有人情世故的原因,也有不敢碰硬、不坚持原则的原因。
何维达表示,证券犯罪利益链较长导致说情成风,这反映出当前权大于法的情况还比较普遍。有的是因为涉案公司或人员的上面有靠山,把案件压了下来;有的是因为案件本身并不大,没有严格处置。
【 构建高效行政执法机制 】
“资本逐利的本性决定,信息欺诈、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投机违法行为是市场的伴生物,具有长期性固有性,不会因为市场成熟、加强管理就能完全消失。”肖钢认为,政府的职责就是以执法为己任,遏制违法行为的蔓延,使市场功能正常发挥。
肖钢表示,应努力构建符合国情的资本市场执法体制机制:一是建立健全“主动型”立法保障机制,加大制度供给力度。资本市场的立法修法,需要反映商事规则创新多、变化快的特有规律,增强主动性、灵活性;二是建立健全“高效型”行政执法机制,提高监管作为能力;三是建立健全“制约型”查审分离机制,提高行政执法工作水平;四是建立健全“紧密型”政府部门协同机制,提高风险防范和处置能力。为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需要全社会共同构建“大监管、大执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