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高层日前强调,要坚持把化解产能过剩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未然化解产能过剩的一系列方案也在陆续出台。据悉,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联合起草和制定的化解钢铁等五大行业产能过剩方案,目前正在征求相关部委和地方政府意见。
事实上,化解产能过剩实在不是个新鲜事,过去几乎每年都要提到,但效果一直不佳,这也导致发改委的角色也非常尴尬。
坊间传闻,发改委很多时候就是扮演了“和事佬”的角色,他们绝不是吃闲饭的。一般先是在办公室里开会讨论对策,去央行争取一下优惠政策,然后到地方上去推介,试图说服地方政府削减产能。
但地方政府哪里肯干?削减产能,就意味着上万人的就业问题。现在哪个地方政府敢让这么多职工下岗?还关系到GDP指标,一旦停产,就没有GDP,没有税收,乌纱帽就戴不稳了。
不仅地方政府没动力削减产能,银行也不希望。钢铁等企业都是优质贷款对象,而银行主要利润也仰赖于贷款业务。一旦停产,就意味着之前的贷款面临逾期或者坏账,这个损失银行无论如何也不愿承受。
企业也不甘心。一些民营企业,挂在嘴边的话是,“有市场我干,没市场我也干,只要我比他强,他死了我还能活。”无论有没有目标市场,有没有相应技术实力,都在一味扩张。这实际上表明,打从一开始,这些企业就打算在市场上恶斗下去。
事实上,产能过剩本来不应该由政府出面治理,其本质上是一个市场问题,市场自然淘汰更合理。在相互竞争下,优胜劣汰,亏损者、低效的、市场需求不大的企业自然淘汰出局。
只不过在中国这又涉及到诸多其他因素,使得地方政府、银行、企业联手,发改委就被应付过去了。以这样的淘汰方式,可能永远走不出产能“越调控越过剩”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