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钢贸风险愈演愈烈,行业应收账款高企,但马钢股份、凌钢股份对应收账款坏账准备依然“勇敢”地采取了零计提方式
已经低迷多年的钢铁板块今年的中报业绩尽管并未展现多大的惊喜,但似乎已经有了转好的迹象。截至昨日,沪深两市已有18家上市钢企公布中期业绩,其中7家亏损,11家盈利,同时部分钢企虽然未扭亏但亏损额已大幅下降。
凌钢股份中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692.73万元,同比大增115.92%。*ST韶钢扭亏为盈,同比增长101.4%。而上年的钢铁行业亏损王马钢股份虽然未扭亏,但亏损额从18.9亿元降到了3.32亿元。安阳钢铁的亏损额也由上年的14.4亿元降至5.99亿元。
主业依然不振 补贴与财技立大功
近期,在钢铁行业里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就是:“卖两吨钢还不够买一根冰棍。”来自中钢协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其会员企业的平均销售利润率仅为0.13%,仍处于工业行业最低水平,亏损面为41%,同比上升3.79%。
仔细分析中报财务数据也可以发现,上半年上市钢企们的钢铁主营业务仍然不理想,各种营业外收入的输血以及财务技巧为不少钢企减亏、扭亏立下了汗马功劳。
数据显示,这18家上市钢企当期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累计总额为29.7亿元,而营业外收入累计就达8.76亿元,其中包括总额高达6.11亿元的各种名目的政府补贴。
最典型的依然是凌钢股份,公司当期实现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2.53亿元,而之所以中报最终能够实现3692.73万元的净利润,是因为上半年公司收到了高达3.88亿元的政府补贴。
此外,今年4月份,公司出台了新的会计调整政策,即把过去分摊到20年的建筑等折旧改为分摊到30年,其他所有设备也通通延长。如此一来,又“疟出了不少利润:这一会计变更预计将减少公司2013年度固定资产折旧额约9000万元,增加净利润约6750万元。
而上年同期亏损7.83亿元的*ST韶钢今年中报业绩能够扭亏为盈,实现1097.5万元的净利润,靠的也是降低管理费用、调节折旧政策、大股东宝钢集团输血等招数。
据悉,在宝钢集团入主*ST韶钢后,上市公司方面为实现对接进行了一系列机构改革和人事变动,降低了不少管理费用。同时,宝钢集团去年底通过定增为*ST韶钢“补血”15亿元,这些资金全部用于补充公司的流动资金,从而大大降低了财务费用。数据显示,*ST韶钢上半年财务费用为1.24亿元,而去年同期这一数据为2.06亿元。
同样,*ST韶钢在2012年4月1日就开始使用新的折旧政策,延长固定资产折旧年限。“这使得今年一季度公司折旧费用同比下降,上半年累计同比增加利润总额约1亿元。”长江证券钢铁行业分析师刘元瑞表示,另外,应收账款减值准备转回和非流动资产处置收益带来0.51亿元的非经常性损益,也带动*ST韶钢上半年最终实现0.11亿元的净利润。
钢企财务风险高企 应收账款平均逾10亿元
不仅如此,愈演愈烈的钢贸危机也将越来越多的大型钢企卷入其中。日前就有消息称,山东钢铁因深陷“保兑仓”融资,连收18份各大银行的诉讼函,涉案金额总计高达7.05亿元。
事实上,上市钢企财务风险的高企也从其应收账款数据中可见一斑。本报记者统计发现,截至6月底,18家已发布中报业绩的上市钢企应收账款合计高达197.69亿元,即平均每家逾10亿元。虽然上述数据相比上年同期的216.7亿元有所回落,但相比钢贸危机爆发之前的2011年——同样这18家上市钢企,当年中报显示的应收账款总额却仅为136.9亿元,增幅仍高达四成。
从今年中报的具体数据来看,宝钢股份的应收账款额最高,达107.8亿元,上年同期这一数据为85.7亿元,同比增长25.8%。此外,山东钢铁和马钢股份的应收账款分别高达31.4亿元和14.5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钢贸风险愈演愈烈,行业财务风险加剧,应收账款高企,但也有部分上市钢企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依然“勇敢”地采取了零计提的方式。
本报记者统计发现,在18家已公布中报业绩的上市钢企中,仅有16家公司对应收账款计提了坏账准备,合计总额为4.22亿元。而未计提坏账准备的两家上市钢企分别为凌钢股份和马钢股份。
对此,有分析人士表示,当前钢铁行业大环境不好,企业普遍经营困难,这也是一些钢企的无奈之举,通过坏账准备可以调节利润,因此不提或者少提坏账准备,能够帮助企业减亏或增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