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13日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锐意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从用地、财政等方面支持并激活社会力量,扩大产业规模,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养老服务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在专家看来,此举表明,养老产业受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即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新“蓝海”。
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指出,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老年人口,且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养老产业未来发展有很好的潜力。同时,该产业也将为中国经济提供新的增长点和发展机遇,进一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
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银发产业”的潜能在中国尚未得到完全释放。目前包含养老产业在内的健康服务业产值只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约5%,而美国这一比例达17.6%。
业内人士指出,造成这一局面的部分原因在于政策扶持不到位,社会力量的活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一些民营养老机构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养老产业前期投入大,投入周期长,回报周期也长,平均利润率不高,社会力量很难从银行等传统金融渠道获得资金支持。而完全依靠自有资金发展,企业心有余而力不足。
除融资外,财税支持、用地也是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产业需要面对的问题。
此外,产业自身的短板也是症结之一。其中人才匮乏是一大障碍。护理人员数量短缺,专业素质不高,致使养老服务的质量和可持续性难以保证,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国家公众营养改善项目办公室主任于小冬还指出,目前养老产业在研发方面投入力度不足,产品吸引力不强,缺少个性特色,难以吸引消费者。
针对这些难题,中国政府在13日印发的文件中开出“药方”,包括要求金融机构加快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支持养老服务业的信贷需求,加大对养老服务业的有效信贷投入,鼓励保险资金投资养老领域。
同时,在人才培养和就业方面也完善相关政策,包括增设相关课程,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加强护理人员专业培训等。
中国养生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黄明达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这些政策亮点为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正能量”,但要真正见效,还需要持久的政策投入,建立长效的补偿机制。
黄明达指出,养老产业要实现健康发展,需要提高从业者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获取物质利益的同时,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他建议,下一步政策应当在价值取向建设方面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