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很快就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同时,因为中国成功应对了种种挑战,而今后这个半工业化经济体又面临诸多挑战,中国也是世界上最令人着迷的经济体。
1.中国向市场经济成功转型。1978年时,中国还是计划经济。当时收入和效率之低,反映出经济激励和市场机制的缺乏。新领导层希望消除民众不满和恢复政治合法性,于是踏上经济改革之路。中国的改革是一个累积的过程:一次改革引向下一次改革。最初15年,它是“没有输家的改革”,为的是克服既得利益者的阻力。但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最初的改革成功鼓舞改革派在多领域对经济市场化和私有化。这个改革进程非常成功,但中国现在还不是完全市场化的经济体。
2.中国实现了高速增长。中国经济30多年年均增长10%。其他国家和地区如日韩等也有相近的增长率,但不能长久维持。收入水平的提高令3亿多人摆脱“一天一美元”的贫困。中国的增长受益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政策上对小学和中学教育的重视。生产效率的提高大大受益于从低效到高效生产——从农业到工业、从国有到民营及从面向国内生产到面向出口生产——的结构性转变。
3.中国的贫富差距急剧扩大。平等主义一直是计划经济的核心。以前这个大国也存在不同地区和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脑力工作者”不比“体力工作者”收入多。恢复经济激励和市场必然导致并加大收入的不平衡,但有些收入差距不是效率改善的结果。比如,政策倾斜助长了不同地区的差距以及农村和城镇分化。政府现在着手减少不平等,认识到其威胁社会稳定。
4.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成功但脆弱。中国政治权力集中,经济职权下放,这引发经济学家所讲的“委托-代理问题”:如何确保许多经济决策者落实中央的目标?中央用任命和升迁来保障其首要目标:实现快速增长。这创造了一个成功的“发展型政府”,并构成中国经济奇迹的基础。不过,这套治理体制也引发问责和腐败问题。
5.中国遭遇生活满意度停滞的难题。随着家庭收入快速上升,我们预料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满意度会上升。但中国人2010年的生活满意度并未高于1990年。如何解释这个谜?研究表明,在中国,影响民众生活满意度的绝非只有收入问题,它还取决于民众的收入对比,以及民众的安全感。最近几年,政府日益认识到,经济增长不能是唯一目标,应该更注重创造“和谐社会”的政策。(作者约翰·奈特,汪析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