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一只亚马逊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就可以在美国掀起一场龙卷风。如今,德国所有煤矿在五年后都会被强制关闭,而这又将对中国煤机行业产生怎样的影响?
陕西榆林,夜。在当地一家普通的宾馆里,赵志良正埋头与一西装笔挺的人促膝长谈。这已经是两人连续第三晚如此了。灯光熹微,只见赵志良侃侃而谈,不时用手比划着什么,仿佛在描述一幅远大光景。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赵志良终于停止了描述,嘴角露出一丝欣喜的笑容。他知道,他成功地说服了对方。
赵是平顶山煤矿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长,平煤机是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煤机企业之一。他对面坐着的则是鲁尔集团中国区负责人。鲁尔集团坐落于久负盛名的德国鲁尔。鲁尔曾被誉为“煤的故乡”,培育了一大批著名的重工业企业。作为德国最大的采煤企业,可以说,鲁尔集团见证了鲁尔的辉煌。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地质条件等原因,德国的综合采煤成本比周边国家高很多。过去十几年,德国政府每年都会给予煤炭行业几十亿欧元的补贴以维持相关企业的生存,而这也遭到了众多纳税人的不满。加之采煤行业无可避免地会对环境造成一些污染,综合考虑下,德国政府于是宣布将在2018年前关闭所有境内煤矿。
德国政府的这一决定是在2007年做出的。那时,中国煤炭行业正处在黄金十年的鼎盛期,采煤企业以及上游的煤机生产商都在忙着闷声发大财,似乎没有人意识到这可能会对中国的煤炭行业产生影响。
如今,离所有煤矿的最终关闭只剩五年了。作为德国最大的煤企,鲁尔集团在其100多年的历史上积累了众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它无疑希望能够为这些技术和经验寻找到新的市场。
榆林归来后没过多久,平煤机就与鲁尔集团正式签订了独家技术推广代理协议。赵志良知道,如果合作顺利,这份关乎技术的协议或将从此改变平煤机的命运,也必将在整个煤炭行业掀起一股不小的波澜。
这是一份怎样的协议?鲁尔集团又为何要选择平煤机作为合作伙伴?一切还要从鲁尔集团的一次采购说起。
出口德国第一单
天气转寒,红叶正浓。2011年10月28日的北京农业展览馆人潮涌动。两个西装笔挺、身材高大的外国人在门口站定,四下张望。视野之内,是近400多家煤机企业的展区,没有人知道这两人在寻找什么。随即,他们走入人群,穿过一个展区,停下来与工作人员说着什么,很快又走向另一个展区。
这二人是德国鲁尔集团的代表。在此之前,中国煤机企业的出口之路走的并不顺利,鲁尔集团在其100多年的历史上就从未向中国煤机企业购买过任何产品。然而,随着技术的逐渐成熟以及良好的性价比,中国煤机产品也开始吸引起了国外优质煤企的眼球。此行来到中国,二人肩负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为鲁尔集团寻找合格的液压支架供应商。
这一消息当天就传到了时任平煤机董事长钟东虎那里。如今的国内煤炭行业经过了十年的红火,正在转向寒冷。上游的煤机企业也都在寻找自己的出路,国际化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条。
而这也正是平煤机尝试的出路之一。因此,钟东虎对此高度重视。当晚,他就将平煤机高管召集起来,明确提出要尽最大努力打入鲁尔集团供应链。
对于煤机企业来说,产品要想出口欧盟,除了欧盟的CE认证之外,企业还必须要取得《ISO3834-2国际焊接企业认证证书》和《DIN18800-7 钢结构焊接企业认证证书》两份认证。
某种程度上讲,这两项认证实际上是对中国传统煤机制造理念的颠覆和革命。在此之前,或许是由于国内煤炭市场的黄金十年淡化了煤机企业的国际化意识,或许是自身实力还有不足。总之,竟然没有一家中国企业取得过这两项认证。
在中国煤机行业里,作为一个有着四十多年历史的老牌煤机制造商,平煤机的综合实力自是毋庸置疑。其2011年为陕煤化红柳林煤矿研制的183架ZY18800/32.5/72D型电控液压支架更是被业界誉为“世界第一架”,迄今为止仍然是世界上批量投入的支护高度最高、工作阻力最大的液压支架 。然而,即便这样,在上述两项认证过程中,平煤机仍然经受了强烈的“阵痛”—第一次迎检时竟然没能获得通过!
痛定思痛,经过更充分的准备和整改后,平煤机终于在2012年4月取得了这两项认证。说起来也颇为“惊心动魄”,仅仅两个月后,鲁尔集团就进行了正式招标前的供应商资格审查工作。除平煤机之外,其他几家中国煤机企业皆因为没有取得这两份认证而丧失了投标机会!
随后的投标中,在平煤机和德国老牌煤机企业DPT(卡特彼勒旗下子公司)报价相差无几的情况下,综合考量下来,鲁尔集团最终还是将这3亿多元的大单给了平煤机,进而一举改写了世界高端煤机市场不用中国产品的历史。
在平煤机的历史上,有两件事对其影响深远。
其一是2004年打入神华集团的供应链。自此之后,平煤机累计为神华集团生产了5000多台液压支架,成功打破了我国高端液压支架依赖进口的历史。不仅如此,在和神华的合作中,平煤机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皆大幅度提升,销售收入更是逐年翻番,进而成长为中国最有竞争力的煤机企业之一。
而这其二就是此次拿下鲁尔集团的订单。对于平煤机来说,其意义不仅仅是获得附加值高的3亿多元大单以及因此慕名而来的国际客户,还在于这背后更是一场生产和管理的革命。
外人不知道的是,在鲁尔订单中,大大小小竟有2000多项标准。这些标准不仅包括产品自身的技术规范和要求,还包括税务、运输、环境、安全等方方面面。平煤机要想将产品出口到德国,就必须先将这2000多条标准落地才行。“这个过程非常困难,与过往相比,可以说每做一件事情都会遇到新的挑战。”
在过去,平煤机的生产方式都是推动式的。即前一道工序赶着后一道走,出现积压和断档也就在所难免。如今,按照鲁尔集团的要求,这批订单必须严谨的按照每个工作日供货四台的标准来执行。因此,平煤机整个生产模式就由过去的推动式过渡到订单拉动式上来。
另外,按照鲁尔集团的要求,设备上的所有配件,哪怕是一个“无名”的钢板都要做到全程可追溯—准确的知道这个钢板在哪采购、是否具有欧盟认证、哪天进入哪道工序。
可以说,钢板上面哪怕有一千条焊缝,就需要加盖一千个钢印以保证可追溯。“德国人不仅仅是对结果监督,更是对整个流程监督,从而保证产品不出现问题。”
值得关注的是,在整个过程中,鲁尔集团对平煤机产品的检验、技术的交流、人员的培训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等诸多方面做出了不小的贡献。看看鲁尔集团的投入就知道了:除了成立五人小组轮流驻扎平煤机外,鲁尔集团还做出了500万欧元的预算用以保证订单的顺利完成。
看得出,有了这次订单的合作,平煤机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已经赢得了鲁尔集团的信任,而这无疑也为两者后来更大的合作夯实了基础。
机会和挑战
2013年5月,平煤机原董事长钟东虎功成身退。赵志良正式接替他的职位,成为了平煤机的新任董事长。
赵上任不久后就成功说服鲁尔集团签订了一份关于技术的独家代理协议。如果说德国关停所有煤矿有着自己的蝴蝶效应,那么双方的这份协议无疑就是龙卷风来临前的风向标—外界或许可以在其中寻觅到一丝踪迹。
协议生根于赵的一次鲁尔之行。让他吃惊的是,鲁尔集团竟然能够把开采过后的废旧煤矿改造成美丽的花园。其中废旧矿井矸石、污水处理、地表塌陷等问题都被很好的解决了。
举例来说,在国内,井下瓦斯抽放往往是用水循环的方式将瓦斯抽放到大气中,进而造成二次污染。鲁尔集团是怎么做的呢?在一座大学的绿色操场边上,只见一台集装箱一样的设备,井下瓦斯直接被抽放于该设备中,然后用于发电,供学校使用。“只用两年半时间,光电费就能把前期投入的设备资金节省出来。”
鲁尔集团的这些技术有一个共同的主线,那就是循环经济。如今,德国煤矿五年后就要全部关闭了。鲁尔集团有意为这些技术寻找新的市场,于是和平煤机签订了这份协议—作为独家代理商,平煤机将负责在中国推广鲁尔集团循环经济相关的技术、设备和综合解决方案。
在中国,诸如山东、陕西、山西、内蒙古等地都有着大量的老旧煤矿,这些煤矿尚未被很好的利用。另外,随着国人对更好环境的呼吁,煤企过去那种高耗能、高污染的破坏式开采已经引发了公众的强烈不满,这些无疑都为循环经济创造了市场需求。“我们迟早也会走到那一步,如果能够从德国企业那里学到一些东西,势必可以少走一些弯路。”
中国有这样的需求,鲁尔集团又有意推广其技术。考虑到鲁尔集团本身就发家于煤炭开采,瓦斯的排放、污水的治理、矸石的处理、地表塌陷、生态修复等循环经济的方方面面也都和采煤企业息息相关。按理说,这应该是采煤企业的一个机会。
然而,换一个角度看待问题,这又何尝不是煤机企业的机会?
正如杰克?韦尔奇所说,企业的业务本身就不应该具有边界,只要能为顾客创造价值就行。更何况,平煤机等众多有追求的煤机企业早已不再是单纯的设备制造商了。
拿平煤机来说,除了坚持提高设备的质量外,平煤机还为自己的客户提供综合解决方案。不久之前,平煤机和天元煤业,一家坐拥1500万吨煤炭储量的大型煤企签订了合作协议—平煤机将为天元煤业提供产品设计、选型、制造、安装、维修等全方位解决方案。
既然如此,缘何不再进一步呢?虽然中国不少采煤企业也纷纷提出了循环经济的概念,但整体上讲,鲁尔集团倡导的循环经济在中国还是一片亟待开发、混沌未开的处女地,谁能抢占有利位置、获得先机,谁的斧头更锋利,谁或许就可以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平煤机显然已经有了这个想法。“我坚持要求鲁尔集团给我培养10~15个技术人员。”赵志良踌躇满志的对《中国机电工业》说:“未来,平煤机要在循环经济方面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