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煤炭网

我的煤炭网>新闻>国内资讯>安徽煤城淮北转型成效渐显

安徽煤城淮北转型成效渐显

 从“黑色煤城”到“皖北江南”,从“一煤独大”向“百花齐放”。安徽省淮北市自2009年被列入资源枯竭型城市以来,谋划实施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围绕以依托煤、延伸煤、超越煤为核心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采煤沉陷区治理为核心的山水生态城市建设,以文明创建为核心的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三条主线,转型成效日益显现,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淮北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淮北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精致淮北”,实现“产业精良、城市精美、文化精深、作风精细”的转型战略开始破题。

  产业精良:从“一煤独大”向“百花齐放”

  在安徽淮北,“除了煤电酒,什么都没有”曾是一句家喻户晓的俗语。这座建市于1960年的皖北小城,是我国13大煤炭生产基地之一,过去的50多年里,累计生产原煤约9亿吨。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因煤而兴的淮北面临重重发展掣肘:煤炭开采成本逐年提高,竞争优势逐渐缩小;煤炭可采年限仅有约10年;全市采煤塌陷土地28万多亩,预计到2020年,还将新增23.7万亩,因塌陷土地造成失地农民达30多万人。

  “如果不抓住这10年时间,我们可能因煤而兴,也会因煤而落。”淮北市副市长朱浩东说,“矿竭城衰”之下,城市转型发展已时不我待,特别是2009年被列入资源枯竭型城市以来,市委市政府已将转型发展列为核心工作,转型发展步伐也在加快。

  以依托煤、延伸煤、超越煤为核心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成为转型破题之举。在依托煤上,淮北市经信委副主任陈星介绍,通过深化与淮北矿业、皖北煤电、淮海实业等企业战略合作,建设一批安全高效矿井,同时加大煤矸石发电厂建设,做大做强煤电产业。

  淮北还发展以新型煤化工为重点的接续产业,拓展资源利用领域,延伸产业链条,推动甲醇、煤焦油、粗苯等下游产品的精深加工。到2020年,煤化工产业销售规模达千亿元,初步建成全国重要的新型煤化工产业基地和国家煤化工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基地。

  巧做超越煤文章,提升发展替代产业。淮北强力打造园区平台,借助凤凰山食品经济开发区、杜集经济开发区等专业特色园区,提升发展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等替代产业。以食品、机械制造为代表的非煤产业多年保持高速增长,2012年,非煤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5年前的26.6%上升到66.2%。

  培育新兴产业是淮北经济转型的又一亮点。淮北紧抓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等关键环节,着眼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大力发展精细化工、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先导性、战略性新兴产业。2012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近300亿元,同比增长51%;增加值为83亿元,同比增长44%,增速均居全省第1位。

  城市精美:从“黑色煤城”到“皖北江南”

  “有山有水,有园有景,城市变美了。”这是记者在淮北采访期间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提及过去的市容市貌,淮北市民刘西安直摇头:用脏乱差黑形容再贴切不过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阴天或刮风天,卷起的漫天煤尘,就像给周边披上了“黑装”。

  如今,“皖北江南、文明淮北”的崭新形象正在显现:昔日的采煤塌陷区,已被开发成碧波浩渺的城中湖;昔日的荒山野岭,已被绿化地树木葱茏……从“黑色煤城”到“皖北江南”的嬗变,离不开山水生态城市建设战略的实施。

  淮北市规划设计院院长王辉介绍,淮北山水资源丰富,特别是在285平方公里主城区用地范围内,山体、河流、湖泊面积占一半以上。龙脊山、相山南坡等山体植被良好,东湖、中湖、南湖等景区水面宽阔,水质良好,具有建设山水生态城市的独特优势。

  对淮北来说,建设山水生态城市,还在于将采煤塌陷造成的自然灾害,变成人人共享的“资源”。为此,淮北坚持规划引领,邀请国内著名设计专家制定总体规划,包括“地上”的国民经济和城市规划和“地下”的沉陷区和土地规划。然后,进行科学决策,征求市民意见,避免换任领导改变计划,使城市建设具有可持续性。

  以塌陷区治理为核心,推进城中湖建设。淮北市副市长朱浩东说,淮北采煤区域基本上都在城市中心,所以必须要在沉陷区上下工夫。根据规划,通过4万亩沉陷区治理,形成1万亩绿地、1万亩建设用地、1.5万亩水面、0 .5万亩其他用地,加快建设南湖湿地公园、东湖景区等一批自然景观,形成环湖发展的城市形态。

  土地复垦独具特色,经过多年探索实践,淮北已形成了6种复垦模式,包括深层塌陷区水产养殖模式、浅层塌陷区挖塘造地发展种植养殖模式等。目前,淮北累计治理利用塌陷地超10万亩,搬迁安置居民20万余人,被授予“全国土地复垦示范区”称号。

  淮北还致力于园林城市建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截至2012年底,淮北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4%,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 .5平方公里,位居全省前列。依托“三山、六湖、九河”的资源禀赋,昔日的工矿型城市,正朝着山水生态城市缓缓走来。

  文化精深:从“好人之城”到“和谐交融”

  3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的周凤珍,10年义务植树上万株的石宗宏,20年无怨无悔照顾公婆的刘殿真……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爱岗敬业等,成就了一位位平凡的中国好人。因百余人入选中国好人榜,拥有220万人口的淮北被称为“好人之城”。

  记者从淮北市文明办了解到,自2008年5月中央文明办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以来,截至目前,淮北先后有101人入选中国好人榜,上榜人数位居全省第1位,名列全国地市级城市第2位,充分弘扬了“燃烧自己、温暖他人”的煤城精神。

  "淮北好人"已是在全国叫得响的知名品牌,彰显了"小城大爱、文明淮北"的城市品格。”淮北市委宣传部部长曾凡银表示,这也是淮北18年文明创建的缩影。淮北谋求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重要一环,就是以文明创建为核心的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着眼未来发展,提出运用精致化理念所作出的战略决策,即建设“精致淮北”。淮北市委书记肖超英说,一个文明城市的打造,除了产业精良和城市精美外,文化精深也是内涵所在,只有用文化强市理念提高公民素质,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为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淮北坚持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围绕“文明城市创建年”主体,投资3亿多元全面完成老城区道路街巷及75个小区综合改造,农村垃圾“户集中、村镇收集、县区运转、市处理”机制初步建立,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方面,淮北积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大力培育契约文化与诚信文化。同时,还坚持城乡同治、共建共享,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文明创建。推行“五子登科”考核机制,实现创建工作常态化、长效化。

  如今,植根于淮北的文明之花,已悄然绽放在人与社会的和谐交融中。2012年,全国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淮北位居全国地级提名资格城市第2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淮北位居全国地级提名资格城市第37名,连续3次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转载以及网友自行发布,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下一篇:亚洲粉煤灰研发中心落户山西朔州

上一篇:中国神华下调全年收入目标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