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终于在严格控制的政策下,进入了动态平衡阶段。一方面是人口总体规模仍过于庞大,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仍然突出,低生育水平还没有完全稳定;另一方面是人口结构与老年化问题已经凸显,潜在的家庭和社会风险不断增加。人口政策的调整,不仅关系着民族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又关系着个体的生育权及公平问题,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引起舆论关注和社会热议。正因为如此,所以既要强调“必须长期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又要研究是否放开“二胎”政策。
人口政策的两大理论基石,一是以马尔萨斯主义为代表的人口危机论,认为人口数量发展超过生活资料发展速度时必然会造成人口过剩与贫困;二是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人口需求论,认为人口缩减会引起经济停滞。两种后果我们也都品尝了,既享受了人口红利带来的经济增长之福,又深深体会到了资源与环境的破坏、人与自然的失衡之苦。因此,关于人口政策的未来走向,也就呈现两极观点,一派坚决主张逐步放开二胎政策,另一派坚决主张应继续坚持严格的控制政策,先减后放。
应对我国复杂的人口问题,任何一种极端的政策,都让人害怕难以想象的后果,折中的办法也就只能是基于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核心,坚持计划生育的前提,在动态平衡中微调政策,小步调试验,摸着石头过河。实际上,近年来,一些地方已经尝试了微调,比如河南已经从严格的“一胎化”政策变成了允许“双独二胎”,江苏允许了两代单独生二胎。国家计生委在2010年也提出要“稳妥开展实行‘夫妻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家庭可以生育第二个孩子’的政策试点工作”,只是政策至今没有落地而已。
摸着石头过河,“单独二胎”政策的落地,也就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了,只是配套的“计划”怎么制定的问题了。至于一些声音呼吁的“完全放开二胎政策”,估计就得看“单独二胎”政策落地后的情况了。一方面是我国经不起人口基数未减情况下的再次爆发式增长;另一方面是“单独二胎”虽然于情于理可暂时接受,但其本身也不具有天然的合理性与公平性。所以,配套的“计划”,也就应该是一方面允许“单独二胎”,另一方面又要通过“重奖独生”来鼓励少生并兼顾 “牺牲者们”的感受。
人口政策的复杂性和长期性,要求我们必须负责地对待,一方面,摸着石头过河,要敢“摸着石”,不能在犹豫徘徊中错失了“过河”的机遇;另一方面,又要谨慎,必须“因时、因地、因家庭制宜”,不可步子过大过快,结果没有“过河”却淹死在河中。人口政策,是国策,也是民生,关系着我们,更关系着我们的子孙后代,既要平衡精英主张,又要兼听社会声音。公众则既要鞭策决策者,也要理解决策者,需要一起来承担历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