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电力市场
私有化改革历史
1996年,欧盟开始进行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准备。德国作为欧盟的重要成员之一,其电力市场改革按照发电—交易—输电的步骤逐步推行。
1998年,德国开始电力市场改革,实现厂网分开,在发电和售电侧引入竞争。2000年欧洲能源交易市场开始运营,约10%~15%的德国电能和欧盟其他一些国家的电能在其中进行交易。
德国电力改革由德国经济事务与劳动保障部和德国环境与核安全部具体推动。改革以后,德国输电电网由EnBW、RWE、E.ON和Vattenfall四大能源集团分别拥有,每个集团同时拥有各自的发电公司、配电公司和供电公司。德国共有900多家配电公司,其中75%分别属于四大能源集团,25%属于地方政府。除了四大能源集团拥有供电公司外,允许其他资本进入供电层面运营供电公司。
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德国电力私有化改革出现了许多负面影响。
首先是电价起伏大,并受一些发电商操纵,这被认为与彻底私有化及放松管制有一定的联系。面向欧洲23国首都的一项统计显示,德国首都柏林的税后电价为全欧最高。在政府部门工作的斯特凡。塔什纳博士表示,私有化没有奏效。“当时给消费者的承诺是,电价下调、带来最好的品质以及更有针对性的服务,但这些统统成了空话。”他说。
德国民众普遍认为,市场化是电力改革的方向,但市场化不等于私有化。一个名为Energietisch的团体认为柏林当前电网提供商—瑞典电力公司Vattenfall没有选择购买更多的绿色能源,而一个国家控股的电力公司将会避免这种短视行为。据统计,Vattenfall公司在德国80%的发电量来自高污染的褐煤。
德国能源转型
促使反电力私有化呼声渐强
根据德国能源转型规划,若干年后,德国大城市的电力将不再由周边发电厂供应,而是来自太阳能、生物气体及海上风力发电厂。由于大部分风电场与光伏电站距离较远,所以敷设跨区域高压输电线路成为关键,这就是被称为“能源高速公路”的宏伟计划。
根据德国联邦政府通过的方案,四家电网运营商近年内应新建数千公里高压输电线路,同时海上风能电力将通过新海底电缆接入陆地电网,新电缆将花费数十亿欧元。
然而,电网建设的进程却不尽如人意。原计划到2022年建设4000公里的电网目前只建成不到300公里。24个电网扩建项目中有15个落后原计划7年之久。
各州之间缺乏有效合作、各股政治势力不断介入是导致项目难以推进的原因之一。此外,尽管政府提供贷款和信用担保,银行和保险(放心保)公司仍认为风险太高。与欧盟其他国家不同,德国最重要的高压电缆也属于保险、银行投资等私人公司或外国企业,四大电网运营商独立经营管理,实施不同电价。所以目前业界人士呼吁建立国家电网公司,并逐步将其他公司电网纳入其体系,以股份作为回报,推动电网建设进程。
据德国《明镜在线》报道,今年年初,德国消费者保护部部长艾格纳呼吁从根本上解决全德境内高压电网扩建问题,并将电网部分国有化,以确保将海上风能及其他绿色能源输送至德国南部工业重镇。德国许多商界和政界人士持相同观点,认为电网全部或部分国有化对德国经济发展更有利,尤其是在能源转型关键期,同时可纠正近年将电网出售给大能源公司的历史性错误。
欧美电力私有化
弊端日益凸显
除德国外,20世纪90年代风生水起的世界电力市场改革以英国最为典型。英国模式是一个完整从资本主义国家国有电力向私有化转变的模式,在英国不断将国有电力公司分解缩小并私有化的同时,也出现了国际和欧洲大电力公司进入英国,兼并重组、强占地盘的弊端。尽管英国在具体操作模式和加强监管等方面探索了许多新的做法,其他发达国家对此仍然各执一词。
美国在1993年对英国电力私有化进行了考察以后,试图将英国的做法移植到美国,积极提倡电力进一步放松管制,实行私有化。美国在24个州(区)立法实施了电力放松管制和市场化,但大多数皆出现严重弊端。加州自2000年6月起连续出现批发电价飞涨,三大配售电公司暴亏,濒临倒闭,联邦和州政府不得不出面干预。这个电力市场私有化遭受重大挫折的实例,令美国政府始料未及,令世人震惊。
欧洲电力市场从国有走向私有,经过不断的拆分以及日益严格的监管,在实践中又似乎有从开放回到强调依靠电网国有化对市场进行监管的趋势。
坚持电力国有的法国电力公司总裁(法国经济部前部长)阿尔方德里曾发表观点说:“(法国如果不这么做)今天不会有80%的核电,不会有世界上最标准化的电力工业,也不会有欧洲最低的电价。”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电力市场化改革不能忽视电力行业是一个拥有独特、复杂技术特点的行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国有企业不仅是本国能源安全的保障,也为本国推进全球战略提供重要保障。法国电力公司正是通过对欧洲电力工业发展技术的引领,提高了法国在欧盟的地位和话语权,为实现法国引领欧洲经济的战略意图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