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市场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某种钢铁产品能否在整个产业链的市场分析中起到重要作用与该产品的流通数量和参与群体等要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环境和要素变了,则以往的作用会很快消失。在不同时期,钢材、生铁、焦炭、钢坯、矿石等在钢铁产业链条的分析中扮演过重要角色。那么钢坯在市场分析中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是什么,有必要从2000年前后的炼钢生铁谈起:
2000年后,中国摆脱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快速发展,钢材供不应求,快速出钢意味着市场份额和巨额利润。计划经济造成的中国钢铁区域不平衡,使得钢铁南来北往、东奔西突成为现实,大物流由此开始。钢材的紧俏使得钢厂全部开足马力,但是钢厂炼铁能力不足,铁钢不匹配,过剩的炼钢能力迫使钢厂从社会小铁厂中大量采购炼钢生铁以弥补原料的不足,即便是一些基本配套的钢厂也市场采购一些生铁做调剂。由此催生出大批铁厂,山西、河北、山东、江苏、云南、贵州、湖北、安徽、河南等地生铁交易异常活跃。国外市场对中国生铁的需求火上浇油,引发了内蒙、甚至新疆的生铁也渗透到内地。巨额的市场流通数量、良好的流动性及遍及全国的市场参与者及遍及全国的流动性成就了中国炼钢生铁市场,也使得行业分析人员把炼钢生铁作为市场行情研判的重要依据。
好景不长在。随着钢厂迅速增建高炉,钢铁企业的铁钢配套设施逐步到位,市场对生铁的需求日益减少。一些中型铁厂也在配套建设转炉过程中完成了升级,市场上用于流通的炼钢生铁大幅度减少。到了2008年前后,市场中已经很少有炼钢生铁在交易,市场参与者迅速转型。生铁市场的逐渐消失,使得生铁失去了在整个钢铁产业链条的行情分析中地位,几乎没有人再把炼钢生铁价格作为研判市场的工具。无独有偶,作为难兄难弟,焦炭也遭遇类似命运,随着焦炭从出口400美元高位滑落,焦炭在市场分析中的作用急速下降,呈现出昙花一现的命运。
钢铁市场分析的习俗是“互相看”、“跳跃着看”:从中国钢铁看世界,到世界钢铁看中国;从中国钢材看上海,到国内钢铁看唐山;从宏观看到微观,从西部看到沿海;当市场分析人士看钢材、生铁、原料、燃料、合金一直看到眼花缭乱之时,钢坯长脸了:作为中间产品,钢坯既靠近原料,又衔接钢材,居间位置使得市场的上下左右环节都把钢坯作为了关注点。特别是钢坯贸易,数量大、品质稳、易储存、交易快,因此深得一些有资金实力、愿意托盘的大型钢贸企业的喜欢,因此唐山钢坯一时间风光无限。
为什么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等地都有钢坯出售,人们却独把唐山钢坯作为关注重点?简单说来一是唐山的钢坯权重大;二是唐山钢厂率先打破一单一议、价格锁定的贸易惯例,开吃价格随行就市、一日一价、不再锁定的灵活螃蟹,市场波动性明显。
月有阴晴圆缺。独立的钢坯生产、单独的调坯轧材是钢材紧缺时期的产物,先天性不足。随着国内钢铁企业自身建设的逐渐完善,特别是市场供过于求的逐渐出现,其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合法性”也受到了挑战。在转炉配套轧机的过程中,唐山钢坯停止南下,逐渐萎缩,市场地位日益弱化。到了2010年前后,全国钢坯一如当年的炼钢生铁,市场份额、流通数量和参与群体大幅度减少,市场要素的缺失,导致钢坯市场失去了往日的活力,继续恋栈钢坯市场、不断囤积居奇的贸易商连续遭遇滑铁卢。
目前,全国范围内用于流通的钢坯越来越少,流通范围越来越窄,交易环节更加直接,参与群体大幅度消失,尤其是在化解钢铁产能的过程中,独立钢坯生产企业将遭受重大的政策冲击,在关停淘汰过程中极易成为牺牲品,风险突增。而唐山的钢厂除了兼具上述不利因素,还要面对更多的政策和不确定性压力。当流通数量、流通范围、参与群体诸要素丧失后,“市场”也就随之失去了,偶尔几单招标价格也已经失去了市场行情的真正内涵。两年前钢坯作为市场分析的先行指标作用已经大幅度弱化,而今唐山钢坯的市场分析使命也终于走到了尽头。
别了,唐山钢坯!(中国联合钢铁网 总编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