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第一
2011年,神华宁煤集团公司全年原煤生产突破7000万吨,达到7012万吨。其中,羊场湾矿安全生产原煤1760万吨、枣泉矿862万吨、梅花井矿860万吨;甲醇厂安全生产甲醇84万吨。红梁公司等矿井实现较长安全生产周期,涌现出了一大批50年、40年、30年安全生产长周期先进区队和班组。公司安全生产工作受到了国务院安委会安全生产督查组、政研室调研组的高度评价。
为神华宁煤集团公司构筑起第一道安全“防火墙”的是公司的本安体系建设。目前,公司已对14对生产矿井、6个筹建处、3个洗煤厂、2个水电分公司、6个专业化公司全部建立了本安体系。同时,对照神华集团本安体系新标准,增加了7个系统、58个元素、334个考核指标,完善了本安体系考核办法。明确了每个元素、每项任务的牵头、监管责任部门,做到了合理分工,职责明确,统一运行。集团出台《重大危险源挂牌督办管理办法》,启动“六类易发事故”超前预控工作,开展了瓦斯、基建项目、防治水等专项检查整治活动。对神华集团挂牌督办的“18+7”条重大隐患,按照时间节点加快整改。
矿工全副武装在井下作业
班组建设是神华宁煤集团公司的一大亮点。班组作为集团公司的管理“细胞”,无论是在生产建设中,还是在安全生产中,始终都把守着至关重要的“前沿阵地”。公司建立的以“四个定位”为原则、以“五型班组”为核心、以“六个子体系”为支撑的“四五六”班组建设管理模式,有力保障了安全生产。其经验得到了国家安监总局、煤监局充分肯定,同时被《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等主流媒体深度报道,并在全国推广。
“我们的工作是安全的,我们的安全要靠集团和我们自己共同来保护。”这是神华宁煤每一位一线员工的共识。走进神华宁煤集团公司的每一个矿区,随处可以看到温情的安全警示牌,安全文化建设亮点纷呈。各单位构建了井口、更衣室到井下的“安全文化一长廊”;矿区主干线路、工广、住宅的“安全文化一条街”;采掘面风机两巷、提升运输巷的“安全文化一条线”;宣传媒体、“五型”论坛、班组活动室的“安全文化一园地”;基层单位悬挂员工集体照片,在班前会面向全家福宣誓;组织员工家属在井下开展“找亲人”、“写一封家书”、“送温暖、解难事、促和谐”等活动,推进安全管理的人性化、亲情化,让“软”文化与安全的“硬”道理相互结合,形成了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
矿工在井下作业
安全生产仅靠人力是远远不够的。神华宁煤集团公司重视科技安保投入。仅去年就投入12.72亿元,购置综采(放)设备6套、煤巷综掘设备6套、岩巷新型耙装设备15台件、岩巷凿岩钻车13套、防爆胶轮车186辆。推广应用综掘工作面新型多功能超前支护70套,矿井安全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同时,注重技术攻关,组织科研院所和生产厂家开展无煤柱沿空留巷、小煤柱开采、岩巷机械化装备等新技术研究。推广应用全液压凿岩钻车、装载(岩)机新装备,提高了掘进机械化装备水平;在煤巷支护中积极引进新型密封喷涂材料,取得了良好效果。2011年,公司共申报专利34项,获得授权30项,获国家、自治区科技研发补助资金1495万元,先后荣获煤炭工业科技创新先进集体、科技创新先进企业等荣誉称号。乌兰矿高瓦斯突出煤层群保护层开采与地面钻井抽采卸压瓦斯关键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公司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化专业化管理优势,对矿井安全监测、自动化控制、人员定位、无线通讯、工业电视、地测信息、调度报表、本安管理、洗煤厂有害气体监测、煤化工生产流程监控等系统进行拓展优化,提升了系统功能。
强化执行是保证安全管控条例得以落实的“紧箍咒”。一年来,神华宁煤集团公司严格执行国发23号文件,认真落实各级管理人员带(跟)班制度。调整增补公司安委会成员“联系点”,扩大了执行范围。在决战四季度期间,严格按照神华集团规定,对安委会成员、基层单位班子成员、区队干部现场带(跟)班次数实行增额管理,安委会成员每月带(跟)班不少于10次,其中一次8小时跟班;基层单位领导班子成员每月带(跟)班不少于20次。严格执行入井时段、检查内容、问题处置、隐患治理、班中汇报等规定,既掌握了现场作业情况,又解决了现场问题,更拉近了与员工的距离,密切了干群关系,促进了安全生产。同时,公司还成立了煤化工安监分局,实现了安全监管网络的全覆盖,加大驻矿安监处负责人交流力度,全年对11个单位14人进行了交流,充实了安监队伍。严格安全奖罚条例和标准,加大责任追究,全年查处“不安全行为”11601人次,有38名A类“三违”人员被解除劳动合同,现场安全管控进一步加强。
作为以煤矿生产为主的企业,安全生产是一道永远没有结语的试题。2012年,神华宁煤集团公司已为自己预设了年终答案为“煤矿、基建矿井和煤化工生产单位杜绝死亡事故;地面生产单位消灭轻伤及以上事故;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水平全面提升”的安全考卷,具体步骤正在“一笔一划”的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