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减煤炭用量,从源头上防治雾霾,不啻是釜底抽薪之举,对京津冀等一些大气污染的重点区域的确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然而不容忽视的是,我国特殊的资源形势以及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一煤独大”的能源格局,很难在短期内有所改变,如果单单削减,而不在清洁用煤上做文章、下功夫,不仅不利于雾霾的治理,也不利于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和安全。
实际上,近年来,无论是我国的煤炭开采领域,还是煤炭消费环节,都已经深深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在努力向清洁环保的目标迈进。很多以建设绿色矿山为抓手,在努力实现绿色清洁生产的同时,还不断加大原煤的洗选率,去矸除杂,使煤炭在进入流通消费领域前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清洁”,以减少使用过程中的污染。一些火电企业近几年也在不断加大投入力度,进行脱硫脱硝等技术改造,力争把对大气的污染降到最低。业内人士通过对火电企业的调查分析,甚至得出了“燃煤电厂的污染控制水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不断减少”的结论。由此不难判断,燃煤虽然是造成雾霾的重要原因,但罪魁祸首不是电厂的燃煤,而是大量的工业锅炉、炉窑及生活散烧燃煤等非电燃煤。
非电燃煤消费量也很大,并广泛使用于钢铁、陶瓷以及民用,要减少其对大气的污染,仅靠削减煤炭用量显然无法实现,而要全部改为天然气,不仅成本高,而且还容易造成天然气“一气难求”的状况,加剧天然气的供应紧张矛盾,因此根治雾霾不能只是一味地削减煤炭用量,而是要做到限煤与清洁用煤并举。
治理雾霾,需要标本兼治。既要从源头抓起,严格控制煤炭消费量,又要从消费环节做起,确保清洁生产和使用。特别是在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供需格局难以在短期内改变的特殊国情下,必须双管齐下,在削减煤炭消费量,尽量减少煤炭消费对大气污染的基础上,要通过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在促使火电企业实现清洁煤电的同时,更要对工业锅炉、炉窑及生活散烧燃煤进行严格监管和治理,减少其对大气的污染,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治理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