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及东北的焦煤生产企业,均对焦煤价格进行了每吨20元至50元不等的下调,同时、烧结煤等无烟煤品种的价格也出现下行。
二次降价来袭,煤炭企业已没有第一次的坦然,市场蔓延着恐慌的情绪—钢厂没有接受第一次焦煤降价,从而引来第二次降价,足见煤炭生产企业在这轮价格大战中的弱势。
焦煤市场低迷,早在人们的预料之中,但在市场话语权方面,煤炭的第二次降价,不单单是用需求下降能够解释的。
早在春节前,1月的最后几天,部分钢厂就接到了山西大矿下调焦煤价格的通知,不同品种每吨下降20元至50元不等。春节期间,焦煤发运困难,用户接煤意愿下降,甚至拒接煤炭,这种态势在煤矿蔓延,钢厂与焦煤企业开展了新一轮的价格谈判。
市场的压力越来越大,销售困难愈演愈烈,降价几乎成了获得市场的唯一手段。据了解,今年第一轮降价,河北焦煤每吨下调30元至50元,1/3焦煤每吨下调50元;山东气肥煤每吨下调35元至45元,1/3焦煤每吨下调50元;安徽淮北焦煤、肥煤每吨下调50元;河南煤化瘦煤每吨下调40元;山西潞安瘦精煤每吨下调40元。但是,这并没有能够改变市场的颓势,2月15日开始的价格大幅下跌,使这种弱势被放得更大。
目前,焦煤市场下滑受多因素的影响。
一是结构调整压制了煤炭需求。尽管2013年国内经济实现平稳的增长,但这种增长不再倚重重工业或能源产业的大幅增长,新能源和民生经济的增长则相对更快。
这一点,从今年1月的数据可以看出。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4年1月,全国工业生产者格指数(PPI)同比下降1.6%,环比下降0.1%。其中,与钢铁有关的黑色金属业和与煤炭有关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PPI同比分别下降0.2%和9.4%。PPI的持续走低,反映出工业增长低迷的状况,煤炭、钢铁产业更是首当其冲。
二是大面积环境治理抑制了煤炭需求。京津冀地区以雾霾治理为出发点,抑制煤炭的消费需求。河北邯郸、唐山的民营炼铁厂多数减产或维持最低生产量,焦化企业开工率只有75%左右,除了供热需求外,其他方面的煤炭消费均被合理控制。
今年各地的“两会”不缺少经济结构调整的主题。自1月开始,各地相继发布政府工作报告,其中超过七成地区的增长目标低于前一年,许多地区对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目标进行了下调。由此看来,2014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是大概率事件,这将带来基础能源消费比重的下降和价格的下滑。
三是钢焦产量下降,价格持续下滑,拖累焦煤价格。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1月中旬,全国重点企业的粗钢日产量为165.94万吨,旬环比减少2.5%;全国预估粗钢日产量为196.4万吨,旬环比减少2.12%。数据同时显示,1月末,重点统计的钢铁企业库存量为1360.5万吨,较1月中旬增加了56.14万吨,增长4.3%。
在产量减少的同时,钢铁价格持续走低。2月14日,我的钢铁网钢铁综合价格指数收于124.82点,环比下跌1.33%,同比下跌11.76%。2月上旬,82家重点钢铁企业的钢材平均售价为每吨3908元,比1月中旬每吨下滑20元,每吨下降80元至100元。
四是进口煤有增无减,压制了国内。2013年,我国进口煤炭3.27亿吨,其中焦煤进口6700多万吨。焦煤进口量已占到我国焦煤消费总量的11%以上。今年1月,这种态势有增无减,我国共进口煤炭3590.9万吨,同比增长17.5%。进口煤的价格优势十分明显,1月的数据显示,我国煤炭进口均价为每吨507.2元,同比下降13.1%。
近日,南方一家钢厂对冀中能源提出焦煤价格每吨下调120元的要求。据用户反映,只有降价到这个程度,冀中能源的焦煤价格才能与进口煤价格相当。
3月下旬,北方建筑行业的开工率将逐步上升,钢材价格有望短期企稳,有利于煤炭市场稳定。近日,期货市场上焦煤和焦炭价格已出现反弹。
总体上看,今年的经济增长伴随着生态中国和美丽中国的概念,减少煤炭需求是大势所趋。而今年仍有更多的煤炭产能等待释放,产能过剩是一道迈不过去的坎儿。据统计,目前的煤炭年产能已经超过44亿吨,至少有5亿吨以上的产能过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