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太仓港华能煤炭储运中心码头完成首次5万吨级船舶靠泊接卸作业,这标志着华能煤炭储运中心码头外线码头及引桥顺利交工,6个泊位(包括万吨级泊位2个)正式开始试运行,新增吞吐能力1500万吨。至此,太仓港总泊位增至72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34个,集装箱专用泊位10个,总设计吞吐能力达到1.25亿吨、435万标箱。
作为江苏省重点工程、沿江最大煤炭战略储备基地,太仓港华能煤炭储运中心码头全部建成投运后将有效改善江苏省沿江地区公用煤炭码头接卸能力不足的状况,优化长江三角洲煤炭码头布局,促进港口煤炭运输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保障长江三角洲水网地区、沿江地区的电厂以及社会用户的能源供应安全。
项目为国家在沿江最大的煤炭战略储备基地,也是江苏在沿江唯一的煤炭中转基地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电力、冶金、石化等工业布局密集的地区。近年来,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特别是苏南和沿江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需求持续旺盛。2007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煤炭消耗量为3.78亿吨,其中江苏省为2亿吨。而长江三角洲地区又是我国煤炭产量缺乏地区,2006年该地区煤炭产量仅为3061万吨,供需之间缺口巨大,绝大部分所需煤炭需要通过海运、铁路、内河、公路从外地调入。2007年,该地区海运调入煤炭量约2.3亿吨,约占全部调入的2/3,其中江苏省海进江煤炭调入量8100万吨。如此庞大的煤炭海运量需要充足的专业煤炭码头提供支撑。但该地区公用煤炭码头泊位通过能力却严重不足,2007年江苏沿江公用煤炭码头泊位通过能力仅为1900万吨,缺口达2893万吨。
国家高度重视长江三角洲地区煤炭专用码头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水路运输,建设长江黄金水道和长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推进江海联运,适时建设华东、华南地区煤炭中转储存基地。2008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针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煤炭运输格局,提出“改善煤炭运输条件,研究规划建设大型储煤基地”的要求。
太仓港地处长江入海口南岸,区位优势明显,集疏运体系发达,航道水深达12.5米,是发展煤炭江海中转联运和战略储备的重要节点。交通运输部、省政府批复的《苏州港总体规划》中明确,太仓港的发展定位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体现苏州港竞争力的核心港区,长江三角洲地区铁矿石和煤炭海进江中转运输体系的重要节点和太仓市临港产业开发的主要依托”,主要功能为“服务于苏州市、江苏省及长江沿线地区,以集装箱干线运输和铁矿石、煤炭中转运输为主”。太仓港口管委会积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煤炭运输的需求,按照国家对太仓港的发展定位,大力发展煤炭运输,于2008年引进华能国际在太仓港投资建设太仓港华能煤炭储运中心码头。该项目是江苏省沿江唯一的煤炭中转基地,一经引进便被国家定位为沿江最大的煤炭战略储备基地,同时被省政府确定为重点建设工程。
项目总投资21.8亿元,建设12个泊位,总设计吞吐能力2700万吨
太仓港华能煤炭储运中心码头项目功能定位为:为苏州市及周边水网地区用户和沿江电厂类集团用户提供煤炭的中转、储存、分选和混配服务。煤炭主要来自我国北方的秦皇岛、天津港、黄骅港、锦州港等下海煤港以及印尼、越南、澳大利亚等国的进口煤,服务对象主要包括苏南地区电力和社会用户、沿江电厂、沿江中小社会用户等,服务内容除包括常规的煤炭中转储运服务外,还通过自身系统为上述用户提供高质量混配煤,满足不同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该项目总投资21.7965亿元,由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和南京港(集团)有限公司合资建设。项目共设计建造12个码头泊位以及相应配套设施,其中,10万吨级和5万吨级煤炭接卸泊位(水工结构均按靠泊15万吨级船舶设计)各1个,5000吨级煤炭装船泊位4个,1000吨级煤炭装船泊位6个,总设计吞吐能力2700万吨,其中接卸能力1300万吨、装船能力1400万吨。码头和陆域通过长约346米的引桥连接,后方陆域占地总面积约51.1万平方米,建设5台堆取料机作业线,6个堆场,堆存能力120.75万吨,主要布置煤炭堆场以及生产、生产辅助建筑物等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