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储”一词,原是指北方地区临近冬天前,将粮食、蔬果之类的生活必需品,贮藏地窖准备过冬用,钢贸业将其引申为钢材收货囤积。
每年国庆长假后,天气渐渐趋凉,市场钢材销量日渐减少,钢价也开始由高处向低处跌落,而北方地区建筑工地也因气候变冷停止施工,钢材需求减少,此时钢厂为了寻找钢材出路不惜低价向南方销售钢材。在这段时间里,钢价毫无疑问是一年之中最低的时候。但对钢贸商而言,此时只要有资金,以相对低廉的价格进行收货、囤积,进行“冬储”,然后到来年三四月份再销售赚取差价。
为什么“冬储”的钢材在三四月份会涨价呢?简而言之有3个原因。
其一,3月份、4月份在钢市上被称为“金三银四”。天气转暖,是建筑工地施工的大好季节,建筑用材的需求上来了,钢价自然会被提高。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其中用于基建、房地产项目的建筑用钢用量巨大。所以只要天气转暖工地正常开工,建筑用钢常常供不应求、货紧价扬,前期低价“冬储”的钢贸商可稳稳地赚一大把,由此可见“冬储”对钢贸商是何等重要。
其二,钢价受制于进口铁矿石成本的涨幅变化。多年来,三大国际铁矿石巨头价格谈判一直影响钢价的涨幅,每年谈判时间在春季后,谈判一经市场炒作,立马价格飞涨,必然会影响钢价从低位向高位攀升,也给搞“冬储”的钢贸商以低吸高抛的机会。
其三,影响钢价的最大因素莫过于资金宽松。春节后银行信贷有所松动,市场资金开始变得宽裕起来,在银行资金释放的推波助澜下,工地需求量上升,长时间贮藏的钢材开始去库存化,钢材变得紧张起来,钢价也就自然而然地往上涨。
既然“冬储”能获得赚大钱的商机,为什么近两年却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甚至还有人把它当作“烫手山芋”,唯恐避之不及?原因是现在钢贸行业身处的经济大环境发生了变化。近几年,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市场需求面临“瓶颈”,盈利普遍低下。过去钢厂不愁钢材卖不出去,而现在,销售人员在办公室坐不住,满世界搞推销;互联网的发展让钢价信息愈加透明,只要有市场、有销路,钢厂出厂价格可以再商量……在钢材供过于求、钢材变得不再紧缺的今天,谁还会去干“冬储”这种费钱不讨好的“傻事”。
然而,近期市场上又有人为“冬储”开始造舆论,意思是“冬储”不能搞,可以搞“春储”,理由是目前市场钢价已处最低位,过了正月十五,市场还略有下跌,何不乘此难得的机会吸纳资源,充盈库存,日后再抛。对此说法,笔者不敢苟同,老话说,前车之辙,后车之鉴。记得去年此时此刻,钢材市场也曾闹腾过一阵,上海有几个颇有名气的大户拿着数千万元乃至上亿元的资金去钢厂搞“春储”———锁定资源、锁定价格,不提货,货存钢厂,并可随时提取。当时钢厂也因缺资金欣然答应签订合同。此事一经公开激起千层浪,上海不少钢贸商纷纷效仿。可是人算不如天算,此后的市场钢价一落千丈,“春储”成了日后的灾难,真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本钱未捞回还白白多亏了一笔银行利息。此后,外地曾发生多起钢贸商向钢厂讨钱、“逼宫”事件,都无不与此有关。
笔者以为在当今产能过剩、供过于求、钢材价格低位徘徊的环境下,做钢贸的不能习惯走老路,要有创新意识,更须从实际出发,审时度势,贴近市场,脚踏实地地为终端搞好配送和服务工作,任何赌行情、博差价的做法,往往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