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无”到“老三”的飞跃
重庆市电煤储运集团是白手起家成长起来的。2008年成立时可以说是“一无资源、二无场地、三无市场”。
靠着重庆市煤炭资源的买进卖出,到2011年6月29日,该集团注册资本升至2亿元,比创业之初翻了10倍;员工人数增加到91人,增加了18倍。去年,该集团煤炭销量达到670万吨,其中电煤销量574万吨,同比增长42%;精煤销量39万吨,同比增长120%;工业用煤销量57万吨,同比增长39%。全年营业收入高达37.02亿元,比成立之初增长了60倍。
耀眼的业绩,改写了2011年重庆能源集团以营业收入为标准的排名:成立之初排名倒数第一的电煤储运公司升为第三。
其实,在市场上,借着“倒腾”煤炭而发达的企业并非一家两家。只不过,相比那些打游击的散兵游勇,重庆市电煤储运公司“引煤入渝,缓解电煤紧张”的名头更让大宗煤炭交易带上公益的色彩。
近几年来,重庆市电煤储运集团不仅与华能珞璜电厂、九龙电力燃料公司、国网能源开发有限公司重庆发电厂、国电重庆恒泰发电签订了煤炭供销协议,从甘肃、四川、陕西甚至国外购进电煤,还拓展了秦皇岛、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外地煤炭销售市场,在电煤之外开发精煤和工业用煤客户,生意越做越大。
虽然,中间环节层层盘剥,收费名目繁多,让电煤储运公司的利润空间受到挤压,但买进卖出间仍然有利可图,而且许多大用户也乐于省去寻找煤源、联系车皮、长途运输、资金借贷、装卸煤炭、质检化验的麻烦,把电煤储运公司视为可以倚仗的煤炭供应源。
“种菜的不如卖菜的”
同在重庆能源集团旗下,以产煤为主的几大矿业公司的日子却过得颇为艰难。
主产电煤的松藻煤电公司,资产额高达81亿元,员工多达1.78万人,采掘机械化程度在重庆乃至西南地区的煤矿中是最高的,2011年生产原煤558.07万吨,占重庆能源集团电煤产量的70%以上,营业收入却只有20亿元,即便加上发电业务,营业收入也只有24.5亿元,利润率只有2.3%。与主营煤炭物流业务、营业收入连年打滚的重庆市电煤储运集团相比,实在显得有点寒碜。有人因此戏称,“种菜的不如卖菜的”!
其实,“种菜的不如卖菜的”,并非“卖菜的”有特别的能耐。
业内人士认为,“种菜的不如卖菜的”折射的是我国煤炭物流困境:运力严重不足,铁路车皮难搞;行政之手过度干预,造成部分地区煤炭价格严重低于合理水平;重点电煤与市场电煤的价格差距客观存在,并且越拉越大,给煤炭中间商提供了运作获利的空间。
“卖菜的”也有难言之隐
“倒煤”不是重庆独有现象。全国所有产煤地区和用煤地区,都活跃着中间商的影子。可以说,中间商已经成为衔接买卖双方的重要纽带。
而国内煤炭价格上涨,很大程度是物流不畅背景下中间商推动的结果。媒体的一篇跟踪报道很有说服力:山西晋城无烟块煤的坑口价为每吨1100元,但经公路运输销到100公里外的河南焦作,结算价就变成了每吨1323元;末煤的坑口价只有每吨650元,经公路运输就变成了每吨846元。如果通过铁路运输,同样的煤炭到用户手里则分别为1442元和957元。中间费用占煤价的36%到50%左右,煤价怎能不高?
但实际上,许多中间商赚的只是小头。一个煤炭供应商的群里,一篇《狼真的来了》的帖子,为中间商叫苦。其中说道,目前的煤炭市场供销有四个渠道:一是计划煤,有官员的关系,轻则几千万,要签合同就是几个亿,不知哪位能成功,不可恭维;二是港口市场,各港口都有大量的存煤,因减排和水力发电的原因,同时还有行业大企业的存煤,资金小的企业只能是陪着太子读书,每卡(1卡等于0.00418兆焦)利润5厘算是高手;三是电煤市场,要有结账的关系,同时还要有掺煤的本事,才能挣到钱,天天找便宜的煤源,殊不知被骗的风险也随之而来,好货不便宜,每卡利润2厘算是高手;四是集煤市场,在山东、辽宁、江苏等地建立煤场,将原煤(80%块率)运到,6300大卡的块煤每吨大致卖1000元,这样就有每吨150元以上的纯利润。
从中可见,中间商未必真取得了暴利,铁路、地方和藏在其后的握权者或许才是闷声发财的人。
不必抱怨,因为“种菜的不如卖菜的”是煤炭物流体系不健全的必然。业内人士表示,我们国家能源大通道形成、煤炭物流体系建立健全起来的时候就是煤炭企业与电力、钢铁等大用户真正实现战略协同、利益共享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