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岁末,备受关注的“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总体方案”终于出炉。《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针对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和船舶等五个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分业施策”,称要通过5年努力,实现产能规模基本合理的目标。
甘肃省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行业是全省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近年来,由于受国内产能严重过剩影响,这些行业市场持续低迷,利润大幅下滑,部分企业亏损严重。
在全国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大背景下,甘肃省近日出台《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强调,通过5年努力,全省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行业产能利用率达到合理水平,产业布局基本合理,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产业发展质量和集聚水平明显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明显好转,产业规模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初步建立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长效机制。
坚决遏制产能盲目扩张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部分产业供过于求矛盾凸显,传统制造业产能普遍过剩。
甘肃省也不例外,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行业的产业技术水平和产能大幅提升,成为我省原材料工业的支柱行业。近年来,由于受国内产能严重过剩影响,这些行业市场持续低迷,行业利润大幅下滑,部分企业亏损严重;一些地方和企业对市场预期过于乐观,在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重复投资、产能过剩呈加剧之势。
业内人士认为,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中的常态性问题,但“严重过剩”则是投资导向问题。面对过剩产能,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化解,势必会加剧市场恶性竞争,造成行业亏损面扩大,直接危及产业健康发展。从全局和长远来看,遏制矛盾加剧,正确引导投资方向,对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对此,《实施意见》明确指出,按照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的总原则,坚决遏制产能盲目扩张;着力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过剩产能;坚持尊重市场规律与加强宏观调控、开拓市场需求与产业转型升级、严格控制增量与优化存量、完善政策措施与深化改革创新相结合,建立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长效机制,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通过5年努力,全省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行业产能利用率达到合理水平,产业布局基本合理,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产业发展质量和集聚水平明显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明显好转,产业规模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长效机制初步建立。
对于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我省的态度是:坚决遏制产能盲目扩张。《实施意见》指出,为加强产能严重过剩行业项目管理,不得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核准、备案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相关部门和机构不得办理土地供应、能评、环评审批和新增授信支持等相关业务。对违法违规建设产能严重过剩行业项目监管不力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凡是不符合产业政策、准入标准、环保要求的违规项目一律停建。
推进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根据《实施意见》要求,我省将在清理整顿建成违规产能的同时,淘汰和退出落后产能。
严格执行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阶梯电价和水价等差别价格政策,加大执法处罚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通过提高财政奖励标准、落实等量或减量置换方案等措施,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促使企业主动退出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其中,钢铁淘汰400立方米及以下炼铁高炉和30吨以下炼钢转炉;电解铝2015年前淘汰16万安培以下预焙槽,对吨铝液电解交流电耗大于13700千瓦时,以及2015年底后达不到规范条件的产能,用电价格在标准价格基础上上浮10%;水泥淘汰全部机立窑,逐步淘汰日产1000吨以下干法生产线;淘汰工艺装备落后、产品质量不合格、能耗排放不达标的平板玻璃生产线。
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并不是简单的“减法”,在我省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化解产能过剩将有利于发挥资源、能源和环境优势,科学有序地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科技创新在这一过程中就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利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倒逼企业增强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势必能够推动企业转型和产业升级,提升以产品质量、标准、技术为核心要素的市场竞争力。我省提出,加大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行业重点骨干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全面提升行业生产技术水平。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展钢铁、电解铝下游产品,延伸产业链,优化产品结构,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实现循环发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引导国有资本从产能过剩行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公共事务领域转移,提升有效供给,创造有效需求。
甘肃省在资源能源禀赋、环境承载力、产业基础、市场空间、物流运输等方面具有优势,因此,《实施意见》提出鼓励企业通过跨区域产能置换,承接产业转移。鼓励上下游企业、高耗能企业与发电企业以多种方式联合,优势互补,提高整体竞争力。支持重点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进行兼并、联合重组,引导省内有效产能向优势企业集中,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格局。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市场潜力将进一步被挖掘,而提高建筑用钢、混凝土以及玻璃等产品使用标准,带动产品升级换代也是化解产能过剩的一大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