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恰恰由于市场低迷,盈利难度加大,煤炭企业推进智能矿山建设的积极性也受到挫伤。依托智能矿山实现转型发展,对于煤炭企业而言依然任重而道远。
智能矿山建设成效初显
“请工作人员注意,皮带准备启动……”在神华神动煤炭集团锦界煤矿智能指挥中心,锦界煤矿矿长郭永文下达启动井下皮带系统指令后,预警系统自动启动广播播报,反复提醒井下人员注意安全。
通过指挥中心的大屏幕,记者看到,一名工作人员正在井下进行安全巡视,确认安全后,皮带缓缓启动提速,把煤块源源不断地从采掘工作面送出。
“这是我们智能矿山建设成果的冰山一角。”郭永文说,近年来,锦界煤矿通过对煤矿设备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已经建成综合智能一体化生产控制系统,首次实现矿井真实地理信息图和控制流程图集成,实现了井下主要设备的远程控制,大大提高设备运行效率。
记者了解到,锦界煤矿的智能系统建成后,企业的管理手段也更加灵活便捷。地面管理人员不仅可以通过指挥中心进行调度,通过手机终端也能实现井下生产数据实时监视、工业视频画面、人员定位系统、安全监控数据实时监视,还能实现与井下视频通话。
“过去大家认为煤炭企业‘傻大黑粗’,但现在行业的科技含量大大提升,信息技术对于企业效益提升的作用也更明显了。”郭永文说。他告诉记者,通过信息化改造,锦界煤矿的用工人数明显减少,每年仅用工一项就可以节约1100万元成本;吨煤综合成本降低2元,按全年2000万吨计算,累计节约成本4000万元。
此外,智能系统可以结合工作面实际情况进行适度开采,最大限度提高回采率。如果矿井回采率达到1%,一年就能增加20万吨的煤炭。系统还可以检测井下煤炭质量,如果煤炭的水分含量高,就增强排水,以提高热值。“如果能把热值提高60大卡,就能增加6亿元左右的效益。”郭永文说。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告诉记者,近年来,煤炭行业加快智能矿山建设,不少企业在煤矿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各种要素已经实现了数字化和可视化,实现开采资源和环境数字化、技术装备智能化、生产过程自动化、信息传输网络化、管理决策科学化,大大提升了“两化”融合水平,也为企业效益的提升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技术抓手。
行业形势倒逼转型升级
自2002年以来,我国煤炭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煤炭产量由2002年的14.55亿吨增加到2012年的36.5亿吨,10年的时间里保持了年均增加2.0亿多吨、增长9.6%的高速增长。
不过,最近一两年来,煤炭行业快速发展的10年黄金(1314.50, -2.10, -0.16%)期已经宣告结束。根据中经煤炭产业景气指数监测,今年一季度,煤炭产业销售利润率仅为5.1%,创近10年来新低。
“在快速发展中,煤炭行业粗放发展造成的产能建设超前、资源扰动比率偏高等弊端开始集中显现,成为2012年以来煤炭市场出现拐点、煤炭企业效益持续下滑的重要诱因。”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刘峰说,转变煤炭生产和消费方式已经成为关乎煤炭行业和企业生存发展的重大战略需要。
“煤炭行业必须加快推进生产方式变革,集约、高效、经济地开采煤炭资源,以最合理的资源扰动和劳动消耗,才能真正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刘峰说,智能矿山建设将极大地提高自动化、数字化和信息化水平,实现生产过程的低消耗和低排放,极大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以最小资源扰动获取最大资源收益的目标。
资金问题成最大“拦路虎”
毋庸置疑的是,智能矿山建设将给煤炭企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不过,不少煤炭企业在加快“两化”融合面前仍然犹豫不决。
“从目前来看,资金问题可能成为智能矿山建设最大的‘拦路虎’。”一位煤炭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煤炭企业的智能化改造需要真金白银(20.82, -0.13, -0.62%)的投入,而在目前的行业形势下,企业亏损面不断扩大,资金流十分紧张,推进“两化”融合的积极性也不会太高。
煤炭企业龙头企业神华集团近年来在煤炭“两化”融合、智能矿山建设方面的投入规模也很大。截止到2013年底,仅神华旗下的宁煤集团在数字化矿山建设方面的投入就达4.6亿元。 记者了解到,“两化”融合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企业需要的投入资金规模并不小。开滦集团副总经理付贵祥介绍说,近年来,开滦集团在“两化”融合系统的重点项目建设方面的投入资金已经高达7亿元。
“即便是在煤炭企业挣钱最容易的黄金十年,动辄上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也不是一个小数目。而在当前的形势下,企业即便有心打造智能矿山,但钱从哪里来呢?”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
除了资金的问题,我国智能矿山建设还面临着技术研发难度大、国产技术欠成熟等一系列问题。
对此,刘峰表示,尽管煤炭行业推进“两化”融合确实存在不少困难,但企业应着眼于长远,在智能矿山建设中在资金、人员、技术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破解组织、人员、装备、系统、工作制度等方面的制约,确保两化深度融合型智能矿山建设工作持续推进,为企业转型升级和科学发展提供强大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