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在由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主办的煤制气产业发展利弊研讨会上,多位专家指出,煤制气在替代锅炉燃气、燃煤、天然气发电和柴油汽车等多种能源供应时,能耗和排放更大,经济性除了替代柴油车其他均不划算,且受技术和水资源匮乏的制约,应审慎发展煤制气。
绿色和平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约50个已有或在建、计划中的煤制气项目,截止2014年6月,全国煤制气项目总计计划产能已经达到2250亿立方米/年。其中,已投产产能仅27.05亿立方米/年。2013年项目审批的提速刺激了煤制气项目的投资,但目前约7成项目都在新疆、蒙西和甘肃等西北地区,由于当地水资源匮乏,项目均处于难以开工的状态,且碳排放量会是2011年全国碳排放的1/8左右。
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指出,在我国不同能源发展阶段中,煤制天然气的政策经历了谨慎发展、到开展示范,到调整供应,到推动产业发展的演化过程。李俊峰分析,根据测算,从全生命周期来看,煤制气具有一定的环境替代效益,却增加了全局的一次能耗、水资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其中二氧化碳排放最多,高出10%-270%,从经济效益看只有替代燃油是划算的。
因此他建议,煤制天然气应仅为缓解终端消费地区能源消费、水资源消耗、CO2排放和污染物排放压力的权宜之计,此外因产业规模较小,谨慎、限制和有条件地发展煤制天然气,且不应集中在严重缺水的西北部地区。“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发展天然气,把煤制气作为一种补充的独立品种。”李俊峰总结。
华南理工大学化工与能源学院院长钱宇也认为,煤制气用于供热燃气时,治霾效果明显,但是,增加了温室气体排放和煤炭资源消耗。其生命周期成本与煤相当,稍高于天然气,低于石油气。他建议,对于发展煤制气所造成的污染转移的问题,有必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以保护煤炭产地的生态环境。同时煤制气企业应采用先进的CCS技术,降低污染排放。
对于煤制气企业采用CCS技术所增加的成本,政府应按减排效果施行税费减免、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同时,积极推进实施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总的来说,适度发展煤制天然气可以暂时缓解我国天然气供应压力。长远之计,是开发利用常规天然气和页岩气资源。”他说。
不过,也有不少积极的声音,其中地方政府和煤炭电力企业投资意愿强烈。在他们看来,我国正在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加大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供应。2013年中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1676亿m3,年进口530亿m3,供需缺口达220亿m3/年。因此发展煤制天然气,是补充我国天然气供应的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2013年我国加快了煤制天然气项目的审批节奏,仅在2013年8月到2014年2月的7个月内,就有11家企业与地方政府签订项目投资合同,计划项目总产能达到780亿立方米/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