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化工从来都是煤炭企业和地方政府所向往的,产业链的延伸可能意味着更多的盈利和更多的G D P、税收、就业。目前煤炭市场形势不好,企业当然更想从事煤化工。对此,或许可以讲大道理:中国“富煤、少气、贫油”的能源储备提供了发展煤化工产业的基本条件和论据,而充足的煤炭供应和相对其他能源品种较低的煤炭成本是煤化工产品竞争力的关键,煤化工发展可以优化能源结构和缓解石油供应压力。
在目前煤炭市场比较弱的情况下,单单煤炭企业的生存就足够提供发展煤化工的动因。
事实上,整体来说,中国煤化工规模已经不小,而且一些煤化工产品产能已经过剩。据统计,中国2012年煤炭消费总量为37.2亿吨,而2012年广义的煤化工(含焦炭和半焦)原料用煤总量(不含燃料煤)就达到了7.2亿吨。从供需角度看,至2009年传统煤化工产业累计生产电石和甲醇分别为2200万吨和3000万吨,实际消费量却仅分别占据各自总产能的68%和53%左右。2012年甲醇总产能超过5000万吨,但实际需求量却仅占总产能的60%左右。
最近低迷的煤炭价格使得煤化工投资的热情愈加高涨,新一轮较大规模的产能过剩似乎已有苗头,投资一拥而入。雾霾治理背景下的煤化工行业如果对市场空间和利润没有足够的把握和做好功课,可能面临很大的风险。
煤化工的大规模发展对中国来说是否有利,回答这个问题取决于许多商业考虑和前提条件,当然还有政府目标的侧重点。对于煤化工,国家的基调应当是支持的同时加以限制。无论如何,政府应当制定合理的规划,对煤化工产业的有序发展加以引导,在什么地方该做,什么产品该做这两个关键问题上慎重规划,总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