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黑色产业链昔日的“黑金”几乎卖到“白菜价”,大面积亏损中企业如何逆境求生?
当需求低速增长、产能继续释放、价格持续下跌的寒冬远未结束,企业该如何寻求期货套保等方法降低成本保住利润?
面对严峻的产业形势,煤焦钢企业集体陷入困惑。目前来看,业内对行业的“限产保价”寄予希望,但并不乐观。而在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环保约束增强的背景下,黑色产业链结构性过剩和周期性调整的态势难以改变,增产不增效、高成本低效益的状况仍将延续。
中国证券报记者获悉,不管是煤焦企业还是钢铁企业,在政策救市和行业自救之外,纷纷将目光投向了“金融救市”。怎样更科学地利用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控,创新商业模式,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事实上,随着黑色产业链期货品种日益完善,随着金融工具的种类越来越丰富,整个煤焦钢行业无论是风险管理模式、定价模式还是融资手段都发生着深层次的变化。
惑一 产品滞销 为何还在生产
“8月上旬,钢铁协会156家会员单位,平均一天产钢比7月份增长6.3万吨,10天就增加63万吨,但钢材库存比7月下旬也增加了48万吨,增产钢很大一部分变成了库存。我就想不明白,东西卖不出去,为什么我们还要一直生产?”中国钢铁协会副会长王晓齐日前在中国煤焦钢产业大会上表示。
公开数据显示,8月上旬重点钢企粗钢日产量环比上涨3.59%至181.99万吨,粗钢日产量及单旬涨幅均创近2个月新高。而国内粗钢需求增长乏力,市场供大于求矛盾依然突出。截至8月上旬末,重点企业钢材库存量为1456.88万吨,旬环比上涨3.44%。
王晓齐算了一笔账,“如果增产10%,可以摊掉的固定费用也就是50元,但钢材价格从年初到现在跌了300元,拼命地扩大产量解决不了价格下跌的问题,增产20%还要亏200元,也正是这种不理性的生产造成价格持续下滑。”
相对钢铁行业而言,上游的煤焦市场显然更不景气。由于炼焦利润长期维持亏损,部分小型独立焦化厂已经关停焦炉,退出市场。然而大中型独立焦化厂的焦炭开工率依然居高不下,今年上半年又有新建13座焦炉投产,投产的焦炭产能1182万吨。
而正处于产能释放期的煤炭行业供需失衡更为严重。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2006年到2013年底煤炭新增产能26亿吨以上,且有11亿多吨的在建项目,同时煤炭进口总量或将继续保持高位。截至今年7月,全社会煤炭库存已经持续32个月在3亿吨以上;而前7个月全国煤炭销量20.53亿吨,同比减少3217万吨,下降1.54%。
煤炭业目前的困局,主要由煤炭市场的结构性过剩造成,但部分企业采取“以量补价”、降价促销等行为,加剧了市场结构性过剩的矛盾。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国17个主要产煤省区中有9个省区产量继续保持增长。
严峻的市场形势使化解产能过剩再度被提上日程。8月18日,工信部公布第二批《2014年工业行业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企业名单》(第二批),此次遭淘汰的落后产能中,涉及炼铁44家企业、炼钢30家、焦炭44家、铁合金164家。
不久前,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也呼吁,煤炭企业必须严格控制生产总量,力争将今年的煤炭产量压减10%以上,神华集团、中煤集团和陕煤集团纷纷予以响应。
大型煤企主动限产,提振了煤市信心,但限产会否凑效值得商榷。“就算行业想限产保价,但当地政府要考虑GDP、就业、税收等一系列指标,可能产量也减不下来。”来自山西一家焦化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