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企业面对市场变化需要调整心态,采用更为长远的经营思路和制定更为长期的发展战略。当扩展的空间受限,未来的煤炭行业必然更加规模化和规范化,没有实在的企业实力和缺乏长期规划的煤炭企业难以生存。煤炭企业需要积极寻求变革,或者通过自身努力提高生产和管理水平,或者寻求合作,通过联合生产提高管理水平。寄希望于政府救市,除了不确定性,也不是健康可持续发展之道。不想改变的煤炭企业,最终结果是成为落后产能而被逐渐淘汰。
⊙林伯强
一直以来,煤炭作为中国相对能够自给、较为低廉的能源品种,是能源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2013年,煤炭满足了全国近66%的一次能源需求和78%的电力。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煤炭产能不可避免地快速扩张。2000年,中国煤炭产量13.8亿吨,约占世界煤炭总产量的33%;2013年,该数值增长为36.8亿吨,世界占比接近50%。十三年里,中国煤炭产量的年均增长速度维持在7.5%左右。经过了“黄金十年”,2012年煤炭行业开始出现产能过剩(2012年中国煤炭库存达到3.44亿吨,首次突破3亿吨)。一些专家估计,2013年全国煤炭产能约为46.3亿吨,总产能过剩约为5亿吨。其他相关研究甚至认为总产能过剩更大些,接近10亿吨。
毫无疑问,煤炭价格的下降是导致行业本轮净利润下滑的重要原因。以秦皇岛动力煤平仓价为例:2003年到2011年底之间,全国煤炭产量从18.35亿吨上涨到35.16亿吨,涨幅为91.62%;而价格从250元/吨左右上涨到850元/吨左右,涨幅约为240%。2011年底到2013年,产量从35.16亿吨上涨到36.80亿吨,上涨幅度为4.66%,而价格则从850元/吨左右下降到580元/吨左右,下降幅度约为31.76%。伴随煤炭产能过剩的,是价格的快速下调和行业效益的整体下滑。有证券公司估计,2013年煤炭上市企业的净利润比2012年同比下滑26%,剔除中国神华(601088,股吧),则下滑幅度达到58%;2014年第一季度煤炭上市企业净利润比之2013年第一季度又下降26%,剔除中国神华后,下降幅度达到60%,超过70%的煤炭企业亏损,超过50%的煤炭企业下调工资。
2013年初以来,我国普遍出现严重雾霾天气,大气污染防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引发雾霾的原因很多,大量的能源消费和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雾霾的主要成因,因此有效治理雾霾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对煤炭消费的限制和替代。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下称“《计划》”),提出要通过五年的努力,改善全国总体空气质量。针对该目标,《计划》提出10项具体措施,多条直接或间接针对煤炭,未来要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加大清洁能源供应。在雾霾治理的大背景下,未来煤炭发展需要相应调整,但是对于调整的方法和速度,煤炭行业一片迷茫和困惑。
煤炭的需求明显减缓,近几年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例每年以1% 的速度下降。2014年前7个月,煤炭消费为23.1亿吨,同比增长仅仅0.2%。但是,煤炭产能依然在快速增长。数据显示,2013年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5236亿元,大概相当于新增6亿多产能,而今年前7个月煤炭业固定投资为2458亿,如此估计所对应的新增产可能仅接近3亿吨。
多重因素挤压煤炭
煤炭困局的根本原因是供需不平衡。一方面,由于宏观经济增长趋缓,煤炭下游市场的需求不振。雾霾治理进一步压缩了煤炭需求的增长空间。另一方面,煤炭行业经历黄金十年,产能得到快速和大幅度扩展。由于产能建设具有粘性,尽管近两年煤炭需求增速明显下降,但是产能增速依然无法减缓。过剩产能是制约目前煤炭行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产能和需求错配的直接结果是煤炭价格大幅度下降。此外,由于新增产能的资金投入大,且多为银行贷款,煤炭企业承担很大的财务压力和资金压力,就具有更强的释放产能的动机。
还有更坏的消息。雾霾治理将使我国的煤炭消费峰值提前出现。我们的研究表明,中国煤炭消费峰值可能在2020年出现,消费峰值为42亿吨。当然,这个估计是基于许多假定上的,包括政府治理雾霾的动力和决心、清洁能源发展速度(尤其是核电)、能源价格改革的进度、碳税和碳交易的实施等,尤其是煤制油和煤制气的发展。按目前情况来看,煤炭供过于求的情况还可能持续下去。据长江证券(000783,股吧)估算,这样的情况可能还要持续要两年时间,这也是导致煤炭价格仍然有可能继续下降的担忧。其实这个还是乐观的。如果不积极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煤炭价格可以涨十年,为什么不能跌十年?关键看煤炭行业如何应对。
煤化工是否可行的出路?雾霾治理背景下的煤化工如果对市场空间和利润没有足够的把握,将面临很大的风险。煤化工的约束除了市场,还取决于是否有利于环境治理。以煤制气为例,首先,煤制气发展是为了解决天然气短缺,为解决雾霾提供可能性。从表面上看,煤制气是排放量比较低的清洁能源。但其实没有那么简单,煤制气属于对煤炭加工后的二次能源,其原料是煤炭,生产煤制气本身也是一个高耗能的过程。如果从全国范围来看,煤制气没有达到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目的,也达不到减少排放的目的,因为将生产过程考虑在内,使用煤制气造成的温室气体和其他污染物排放,比直接使用煤炭要多。大规模发展煤制气替代燃煤,实际上只是将污染排放从东部转移到了西部,且从整体上增加全国的排放量,也不利于应对减少碳排放。其次,煤化工对水资源的消耗同样不容忽视。生产煤制气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目前,通过发改委审批开展前期工作或者已经被核准的煤制气项目,大多集中在新疆、内蒙古和山西等煤炭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这些地区的水资源往往比较缺乏。如果新建的煤制气项目加剧这些地区缺水现状,水资源供给反过来将会对煤制气生产和收益造成负面影响。低迷的煤炭价格使得煤化工投资的热情更加高涨,似乎已看得见新一轮比较大规模的产能过剩了。不好说煤化工是走不通的路,但至少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
对于煤炭企业来说,希望通过限制煤炭进口对抗国内市场行情低迷的做法。其初衷是可以理解的,但实施起来比较困难。首先,“北出南进”一直是我国煤炭进出口基本格局,即使当中国还是煤炭净出口国时,就是如此。这是由运输成本和资源条件约束所决定的,为什么现在可以改变?其次,对于宏观经济而言,进口煤炭有许多好处。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进口煤炭可以保护国内的煤炭资源,有助于中国的能源安全和将更多的煤炭红利留与子孙。进口煤炭可以是稳定国内煤炭市场和价格的一股力量,对弥补国内煤炭供需缺口具有一定的意义,限制煤炭进口将不利于煤炭价格稳定和长期供需平衡。进口煤炭有利于提高国内煤炭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促进煤炭市场化。
煤炭企业还必须意识到“煤改电”过程会加速,煤电博弈依然是煤炭销售的重要方面。EIA数据显示,1990年至今,美国煤炭总消费平均在9亿吨左右(近两年下降为8亿吨左右),总产量平均在10亿吨左右(近两年下降为9亿吨左右),电力煤炭消费占比平均在91%(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而中国电力耗煤在全国煤炭消费总量中的比重接近50%,另一半煤炭消费以散烧等为主。散烧比较分散,并且不同行业有不同的消费特点,除了污染排放量更大,排放治理也会更困难。因此,在终端“多用电、少用煤”是社会经济发展必然的发展趋势,雾霾治理会加速“煤改电”过程。一般而言,煤炭转化为电能的比重越高,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越高,煤炭污染排放也相对会减少。而且,中国电力效率和减排水平在全球领先。因此,今后煤炭买家会更加集中在电力行业,加上目前电力比较强势,煤炭行业的销售策略需要改变。此外,如果煤炭不是用火电来替代,(而且很可能是如此,因为今后电力发展清洁能源的比例会越来越大),煤炭的需求也将受到“煤改电”的影响。
短期应对:限产维持价格
煤炭行业目前的主要矛盾是经济增长放缓和雾霾治理,使得煤炭需求增速放缓,而产能过剩和进口的增长使得煤炭供过于求。长期习惯于产能、产量扩张和价格上涨,雾霾治理对煤炭的打击是前所未有的,煤炭行业对受到的打击可能还没有完全回过神来。大家都很关心应对新的环境,煤炭应该怎么做?
目前煤炭行业的紧迫问题是如何维持价格,而短期维持价格的唯一有效办法是限制产能,影响供需平衡和价格。短期限制产能是否有效?回答这个问题比较困难,取决于很多因素。就算说得容易,做起来也很困难。因为,煤炭企业为了维持企业运营,价格越低,产量需要越高,煤企需要加大生产力度,才有现金流可以还贷款和发工资,也只有生产和销售“正常”,才有可能继续从银行贷款,这种“价低量涨”的恶圈,是煤炭企业和产煤大省的地方政府需要慎重和智慧对待的。
从目前煤炭行业的现状看,有效限产很难。7月下旬煤炭工业协会组织14家大型煤企提议严格控制煤炭总量,力争将2014年煤炭产量压减10%以上。随后神华集团和中煤能源(601898,股吧)宣布将调减2014年煤炭产量。近日政府多部委关于严控煤矿超能力生产相关文件已经下发到相关企业。但是,业内对于限产的可行性是抱怀疑态度。在煤炭供不应求的时候,煤矿超产是行业的常态;而在煤炭供大于求的时候,煤炭增产的动力似乎更充足。如果市场份额不够,几家煤炭企业的限产会被其他企业的增产很快抵消。因此,限产对于价格的影响,通常在产能不够时候才有效,在产能过剩的时候,限产者本身的风险很大。
限产的有效性取决于行业集中度。目前的煤炭行业限产推价所要求的集中度不够。作为资源性行业,国外煤炭行业一般由几家大型煤炭企业把持,澳大利亚前五的煤炭集团便占据其总产能的70%以上;而美国排名前四的煤炭企业占了全美煤炭总产量的70%左右;德国更为极端,只有鲁尔公司一家生产煤炭(除褐煤之外)。我国的煤炭行业集中度还相对较低,煤炭英才网数据说明,2013年,前十家企业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0%左右。截至“十一五”末,装备水平差、管理能力弱的小煤矿数量仍占全国煤矿数量的80%。
提高行业集中度需要煤炭行业尽快整合淘汰。对产煤大省的地方政府来说,应该对煤炭市场所需要的产能有个客观的判断(现在应该比较容易),通过淘汰落后剩余产能,平衡煤炭供需,真正理解:当消费量一定,挖的越多,价格越便宜,收入越少。所以,稳定价格是政府和煤炭企业需要共同努力达到的目标,由于地方政府对煤炭行业的影响力很大,政府支持煤炭提高行业集中度,不仅有利于控制过剩产能和平稳煤价,而且有利于煤炭资源整合和提高行业竞争力。
因此,减少产能除了煤炭企业自我约束(比较困难),主要是煤炭行业整合淘汰(这个是市场的必然)。从国际煤炭产业发展的规律看,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促进横向整合,是煤炭行业成熟发展的必由之路。面临严峻的市场和发展环境,煤炭发展需要改变以往粗放扩张,开始精打细算,通过整合淘汰和提高管理效率,在市场管理和交易体系上下功夫,力图改变供过于求的市场现状。严峻的市场环境提供了煤炭企业整合和提高行业整体生产效率的动力和时机。整合后的煤炭企业,除了集中度更高,还可以发挥规模效应和提高技术研发能力。
中长期策略:改变经营思路
煤炭企业面对市场变化需要调整心态,采用更为长远经营思路和制定更为长期的发展战略。以往“量涨价高”的数钱日子已经不再,想赚快钱的人可能已经不适合煤炭行业。当扩展的空间受限,未来的煤炭行业必然更加规模化和规范化,没有实在的企业实力和缺乏长期规划的煤炭企业也难以生存。煤炭企业需要积极寻求变革,或者通过自身努力提高生产和管理水平,或者寻求合作,通过联合生产提高管理水平。寄希望于政府救市,除了不确定性,也不是健康可持续发展之道。不想改变的煤炭企业,结果是成为落后产能而被逐渐淘汰。
长期以来,我国煤炭行业主要注重扩张发展,技术创新和管理水平还不是重点,煤炭自动化和安全生产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差还比较大,这也是煤炭今后发展需要关注的方向。煤炭企业应该努力降低自身成本,提高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由于环境和安全标准的提高,国内煤炭企业的煤炭开采成本不断上升。作为地下开采业,煤炭行业成本构成比较复杂,人工成本占据较大比重,辅助费用较高,成本受地质条件、工作布置等因素的影响较大。煤企应该通过提高员工积极性、技术进步、成本管理等手段提高运营效率,降低原煤成本,提高自身竞争力。
煤炭需要扩展生存空间。对于煤炭行业来说,煤炭清洁利用是煤炭突围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越来越重要,可以缓解由于雾霾治理而导致的煤炭替代压力。比如说,加大原煤入洗比重,提高热效率,减少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实现煤炭清洁化利用是今后的必由之路。地方政府和企业应该共同努力,提高煤炭开采、加工、储存运输、转化和利用过程中的洁净煤技术水平和运用,通过煤炭清洁化利用,提高煤炭消费质量,缓解煤炭产业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政府的作用
煤炭行业未来的发展,将经过短期去产能和长期供需平衡的两个阶段。只有经历了短期的去产能阶段,对煤炭企业进行成功的整合调整,才能取得长期供需平衡。除了改革,煤炭企业成功整合需要政府的支持。煤企需要一个缓和空间,以改善经营管理,进行兼并重组,而不是通过增加产量来谋取生存。这是长期煤炭供需平衡和煤炭企业健康发展的基本途径。
煤炭是能源行业中最具市场化的行业,政府需要尽可能维持煤炭的市场活力。政府有责任为煤炭行业解决产能过剩,目前采用限产政策也没有错,但是,需要把握市场化的基本原则。政府的行政限产或许可能管用,但也需要小心,在行政限产方面不能走太远。去产能需要主要依靠市场整合和淘汰落后。行政地、过激地把煤炭价格逼上去了,可能是解决了煤炭行业的问题,但不是没有后果。要记住,煤炭价格是中国电价的主要驱动因素,煤炭价格导致的电价矛盾(以前就有过),对政府来说,可能是更大的问题。
政府首先需要尽可能减少“乱收费”。政府可以考虑在煤炭企业整合期间,通过有效清理收费,给煤企减负。根据统计,目前煤炭行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及政府性基金高达几十种,煤炭流通阶段的成本远远超过开采生产成本(还有统计说,政府收费占煤炭企业净利润的43%)。近年来,政府部门曾多次清理涉煤收费基金,但效果不好。地方政府很需要钱,可以理解,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地方政府应该自觉。降低煤炭行业收费有利于短期减轻煤炭企业的经营压力。另外,对于可能出台的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政府可以考虑先将煤炭资源税率定得低一点,以后再逐步提高。虽然,“减负”会给地方政府带来短期财政压力,但是长期来看是双赢的。
配合煤炭长期经营策略改变,政府还需要改革煤炭管理体制,包括改善煤炭国企评价机制。目前煤炭行业存在管理职能分散、交叉重叠、行政效率低等问题,还存在资源开发秩序乱,甚至大型整装煤田被不合理分割等问题,政府的煤炭管理和国有煤矿的考核标准必须兼顾市场供需和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
认为煤炭价格将持续疲弱是把问题简单化了
2003年以来,全国煤炭产量增加了一倍;价格先跌后涨,从250元/吨左右到今天的500元/吨左右,涨幅也有100%。如果煤炭行业可以维持目前的价格,通过行业整合淘汰落后产能,减轻财务负担,而政府相应清理乱收费,煤炭行业的日子应该还行。
短期的产能困难和雾霾治理预期放大了煤炭行业发展问题。雾霾治理背景下,煤炭产量大规模扩张的日子的确是一去不复返了。但是,产能总是要去掉,供需总有一天归于平衡。因此,认为煤炭价格将持续疲弱,是把问题简单化了。首先,能源品种是可替代的,因此它们的价格是联动的。如果石油价格哪天涨到每桶200美元,煤炭价格也会涨很多。其次,我国的煤炭产能既相对分散(按企业),又比较集中(按地域:山西和内蒙古占全国煤炭产量接近53%),而且地方政府对煤炭企业影响力很大。如果地方政府要稳定价格,借鉴OPEC通过石油生产配额控制供给的方法,对煤炭进行“去产能”和联合定价,按照目前他们对市场的占有率,不是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