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江苏省唯一一座资源型城市,徐州曾是中国最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形建成了以煤炭、钢铁、水泥和化工为主导的重工业体系。然而,和所有资源型城市一样,徐州面临资源枯竭、经济转型的艰巨任务。而鉴于徐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其转型成功与否不仅关乎当地的兴衰,还会影响整个苏北乃至邻省很多城市。徐州转型成效如何?因采煤形成的塌陷地如何处理?如何在经济结构调整与保持原有煤炭产业优势之间找到平衡?《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采访,以期对全国60余个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提供借鉴。
徐州曾是中国最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依靠煤及其他矿产资源,徐州建成了以煤炭、钢铁、水泥和化工为主导的重工业体系。数据显示,2008年,徐州重工业在全市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高达72.3%。
近年来,为了应对煤炭资源枯竭,同时为修复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徐州通过由重变轻、由旧转新的调整,实现了“华丽转身”。
煤炭资源枯竭
自1883年韩桥煤矿开采出第一车煤炭算起,徐州采煤已超过100年。作为江苏唯一的煤炭基地,半个世纪以来,徐州80%以上的煤炭供应苏南和华东地区,仅徐矿集团调往苏南的原煤就达4.14亿吨。
依赖煤炭,国家先后在徐州布置建设了煤炭、机械、化工、建材、纺织、冶金等近千家国有企业,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与此同时,徐州也背上了转型升级的沉重包袱。资料显示,到2008年,徐州工业基本集中在传统产业,重工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2.3%。如今,徐州出现了煤炭资源日趋枯竭的尴尬,已探明煤炭储量仅够开采50年。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徐州亟待寻求新的出路。
异地发展煤化项目
“徐州的资源枯竭首先就是徐矿枯竭了,徐矿搞不好,徐州的问题就解决不好”,江苏省副省长、原徐州市委书记徐鸣曾对媒体表示。
“在转型中徐矿集团的压力是最大的”,原徐矿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皇新海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在已关闭5座大型煤矿和162对矿井的基础上,今后几年将再关闭14对大型矿井”,矿井关闭,徐矿必须将主业转移,同时为保证退出来的职工再就业,煤炭业还要异地发展。
为了在转型中保持原来的煤炭资源产业优势,徐矿走上了“做长做宽煤-电-建材”产业链,打造煤电能源一体化和煤炭装备研发制造基地的发展之路。
“外省的项目,采煤只是基础,重点在煤化项目和电力”,皇新海表示,外省项目中大部分煤炭要交由地方处理,留存煤炭则为拉长产业链、提升煤产品附加值,如宝鸡煤化工项目一期的产能就是150万吨甲醇工程。
据了解,目前徐矿集团已经构建了新、甘、黔三个省外基地,并运营管理孟加拉国最大的煤矿,获得100多亿吨的煤炭资源,等于再造了3个徐矿。
煤矿塌陷区变湿地公园
徐州转型的另一大压力在于煤矿职工居住地的改善。
原九里区(2010年化归鼓楼区)是徐州最主要的煤矿聚集区之一,也是最年轻、基础相对落后的一个区。该区拥有大型煤矿8座,其中工矿用地和采煤塌陷区占全区面积的40%,煤炭职工和家属占全区人口的60%以上。
从2008年下半年起,九里区尝试将采煤塌陷区失地的部分农民及“农转非”村民逐步纳入到城市居民低保范围,建立动态补偿机制。这在规划总面积30多平方公里的九里湖生态湿地公园中得到体现,这一项目将打造“徐州之肺”,为九里区“第一工程”。因建设时打通了九里山和铁路地下通道,已经融入城市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