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秋来,斗转星移。2014年10月,柴里煤矿迎来了建矿投产50年华诞。从苦苦探索到破茧成蝶,从艰难破冰到奋勇前行,从韬光养晦到气势如虹,穿过浩瀚的煤海和如歌的岁月,自然条件不占优势的柴里煤矿以孜孜以求的创新精神,破冰而行,逆市发展,奏响了建设“平安矿井、幸福柴煤”的最强音。
此刻,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这片沸腾的热土,倾听它奋进的足音,触摸它成长的年轮,追寻它前行的足迹。
新思路导航大方向
俗话说,思路正确打胜仗,思路错误打败仗,没有思路乱打仗。柴里煤矿原设计能力为30万吨,经过3次扩建,核定生产能力为240万吨。多年来,其矿井隐患严重,水、火、瓦斯、煤尘、顶板“五害”并存,特别是防灭火问题突出,曾因自燃发火严重,被山东省煤炭工业局列为重点监控矿井。
奋臂乌金海,志在九重天。2011年12月21日,以徐永和为首的新一届矿领导班子上任。徐永和长期在生产经营一线从事管理工作,拥有丰富的脱困经验。他对柴里煤矿有清醒而理智的认识:一年要安撤15个面次,失修巷道和开拓掘进达到两万多米,非煤产业业务量不足,民生投入任务重,保工资难度大,依靠煤炭增产补贴工资已没有可能性,还要陆续解决遗留下来的历史欠账问题……走老路已行不通,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抓管理,凡是涉及人的事都难办。首先针对矿大、人多、包袱重的实际,将人力资源优化整合作为改革的切入点,杜绝人力的闲置和浪费,将其转化为发展的动力源”。这是徐永和为企业发展设计的第一个“锦囊妙计”。由此,在他的带领下,柴里煤矿领导班子对企业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内部改革。
柴里煤矿先对全矿各单位劳动用工实施定员定额管理,坚决杜绝“有活没人干、没活人拥挤”的不良现象。
“通过对矿机关及附属科室的优化调整、职能合并,我们共合并撤销机关科室、基层单位27个,清理整顿‘五长’人员742人,每年节约资金上千万元。”该矿人力资源科科长苗祥熙介绍说。
在此基础上,柴里矿根据生产需要和岗点设置,合理配置人员,调整劳动组织,提高工作效率。
从基层单位到矿机关,柴里煤矿根据劳动组织定员情况层层组织自查,并统一审查调剂,对机关和后勤单位764人进行优化分流,将其充实到洗煤厂、机电修理厂、支护队等生产岗位,让这部分人直接从事生产创效工作。
据统计,通过优化人力资源,柴里煤矿每年创造直接产值1060万元。最可喜的是,随着优化工作的持续开展,效益优势也在柴里煤矿进一步显现出来。
通过人力整合,解决了“五长”人员工资占用问题;通过人力优化,富余人员创造了效益。这“一减”和“一加”,每年为柴里煤矿创造出2000余万元的效益,接近全矿1个月的工资。这样一来,柴里煤矿逐渐实现了由人力资源大矿向人力资源富矿的转型。
市场管理跑赢风险
风物长宜放眼量。近年来,煤炭市场步入“寒冬”,企业现金流吃紧。在这样的背景下,柴里煤矿以整章建制、规范运作、节支降耗、提高效益作为经营管理的工作重点,探索出一条全面监控、定期监察、即时报送的“三二一”全面风险防控管理体系,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因为效果明显,这一管理成果荣获第八届山东省企业经营管理科学奖优秀成果一等奖,填补了山东省企业法治建设管理创新的空白。
“虽说亡羊补牢,未为迟也,但事后补救,终究是要付出更大代价。所以,我们充分发挥法律风险防控的作用,为生产经营管理‘找毛病、保健康’,提前预防控制,牢牢掌握经营管理的主动权。”该矿矿长徐永和介绍说。
“三二一”全面风险防控管理体系,就是在该矿经营管理全过程中建立三级风险防控,即由矿领导班子对全矿重要科室进行一级防控,由经营矿长对全矿各非煤公司进行二级防控,由矿财务负责人对委派到全矿各单位的财务人员进行三级防控。两级责任包保是指矿领导班子和矿法务人员对全矿非煤公司实行风险控制责任包保。一套预警网络是指建立一套覆盖全矿各重点业务领域的风险预警网络体系,对“风险源点”提供了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补救3条防控路径,形成了财务监控、审计监督、法律监管的经营管理模式,减少了法律纠纷案件的发生,挽回并避免了重大经济损失。
乘势而为,赢在创新。在此基础上,该矿提出了“废旧物资‘零丢弃’”的经营理念。在他们看来,废旧物资不是失去了使用价值,而是放错了地方。为此,该矿动员全矿职工将回收上来的物资进行修理复用,实现价值再创造,例如将旧设备拆解再利用,将旧皮带做成锚网梯,将旧钢丝绳加工成钢网等。同时,该矿严格控制水、电、材料以及非生产性费用开支,使企业在运行全过程中实现了“零废弃、零浪费、零丢失”。
采访中,笔者看到金属编织厂职工王爱英正在和几个女工集中将井下回收上来的旧钢丝绳截断、拆开,并焊接成井下支护用的金属网。“像这样的旧锚网,新的每片要50多元。而我们截断、拆开旧钢丝绳,将其重新编织成井下支护用的金属网,一分钱不用。现在,我们每天的加工量为80多片,能为矿上节省4000多元。”就是靠这种精打细算、斤斤计较的精神,两年多来该矿累计实现废物复用价值达5000余万元,调剂利用闲置积压物资1800余万元,吨煤材料成本成功控制在8%以下,成为枣庄矿业集团材料成本控制最好的矿井。
勤劳智慧的柴里矿人把小事情做成了大文章,在危机中走出了一条废物综合利用的新路子,走进了一个时时、处处、人人节约的大时代。
工艺“换血”提质增效
每一次新的探索都伴随着新的矛盾和问题,每一次新的改革都面临着新的压力和挑战。作为衰老矿井,柴里煤矿的煤炭资源逐步枯竭,生产接续成为其面临的一大难题。随着开采时间的延长,该矿采场变得狭小,开采的大多是边角块段的煤炭资源,不仅投入大、费时长,而且成本高、收益小。
2012年7月,该矿在23下203综放工作面末采期间,面临着生产脱节的困局。为此,他们创新实施了“外延式开采”生产技术,以工作面机尾为圆心,机头方向大幅度调采,严格落实分离支架、循环移架、运输机添加溜槽、架间扶棚等措施,使工作面机头外延推进53米,多采出煤炭面积达3577平方米,多采断层边角块段煤炭4.26万吨。这一“金点子”不仅创造了上千万的经济效益,而且扭转了生产被动的局面。随后,小型工作面均采取了这种生产技术,从而提高可采储量63.5万吨,解放了高温、老火区呆滞煤炭储量300余万吨,工作面综合回收率达96%。
节约的生产观念和创新的开采方式,为柴里煤矿赢得了宝贵的生存空间。该矿研发的“综采工作面后路运输设备集中控制和视频一体化”,实现了工作人员对工作面及沿线全部设备进行一键开停控制,并通过视频系统实现了对现场的实时监控,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而且每天可以优化6名岗位职工,将其充实到其他岗点,大大提升了生产机械化、信息化水平,推动了井下减人降本工作。
为推进“精煤战略”,该矿先后实施了选煤全重介扩容技改,新增了浮选工艺和120万吨外来煤卸车系统,使精煤效益年增收5000万元以上。特别是今年下半年以来,该矿精煤产销量月月创纪录,在“寒冬”中创造了逆市发展的奇迹。
随着矿井生产年限的不断延长,压煤村庄搬迁成为了该矿面临的又一大难题。2014年,柴里煤矿面对压煤村庄搬迁带来的一系列难题,没有丝毫退缩和畏惧,反而更清楚地认识到:矿井现有70%可采储量都是村庄覆压煤,解放村庄下压煤工作迫在眉睫。该矿领导权衡再三,认为煤矿要想异军突起,只能用“大换血”实现大发展。在集团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该矿创新实施了“模拟实体经济运作”、“异地无干扰封闭式核算”等新模式,仅用4天半时间就顺利完成了微山县小屯村搬迁,解放煤炭储量1380多万吨。
“小屯下首采工作面——23上605工作面的顺利开采,破解了生产接续难题,在矿井即将枯竭之时,迎来了曙光,为矿井可持续发展打开了通道。可以说,历经9年期盼和半年艰苦的掘进安装会战,‘天堑’变‘通途’。从今年开始,矿井将迎来至少20年稳产高效快速发展的黄金期。”徐永和这样评价23上605工作面成功接续的成果和意义。
紧接着,该矿制定了“2014年11月下旬小屯下第二个工作面23上618工作面具备开采条件”,以及“2015年3月底小屯下第三个工作面23上606东工作面具备安装条件”的接续目标。该矿按照236采区东部新区工作面顺序开采组织掘进接续,以实现236采区东部尽快开采为主线,以236采区西部剩余块段为辅助配采面,形成以236采区东部高效能新区为主采面、以复杂难采段为辅助面的良好生产局面,为今后实现“安全高效开采、自如接续”创造先决条件。
目前,创新已体现在该矿工作的方方面面,转型发展战略已深入到矿井管理的各个领域,一串串数字像一个个美丽的音符,演奏出一曲曲创新发展的“高歌”。柴里煤矿相继获得了全国文明煤矿、全国煤炭工业“双十佳”煤矿、全国一级质量标准化矿井、全国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山东省文明单位、绿化模范单位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并连续11年实现安全生产,连续17年不发火、不封面,被山东省煤监局评为安全生产10A级矿井,使矿井发展焕发出了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