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每到冬春交接的时候,稻田里会生长出彩色的草籽花,色彩斑斓,美丽极了,可不到几日,草籽花就会被翻耕到田里当做来年耕种的肥料,它们的美丽被覆盖在农田里,再也不曾有它们的身影,但是它们的养料却孕育着下一批稻种,草籽花,本就是一个谦卑无争的名字,就像是方家山调试队仪控组,那群静静守候着方家山的可爱人们。
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充满朝气、年轻又不失稳重,活跃在方家山核电的调试现场;有这样一个团队,他们齐心协力、并肩作战,创造了调试中一些惊人的数字;有这样一群守候者,他们话语不多,默默无闻,却是方家山核电调试中保驾护航的重要成员。他们——就是方家山调试队仪控组,一个仅有33名成员,为了方家山核电日夜奋战默默付出的团队。
干过调试的人都知道,仪控的调试工作贯穿始末,没有丝毫的停歇,尤其是方家山项目采用了全数字化技术(dcs),仪控也就成了整个电站的灵魂。从泵房进水,电气厂房送冷风,主控室可用、安全壳整体试验、水压试验等,工程主线上的所有节点都离不开仪控的工作。
勤劳的铺砖者
回想调试初期,为了推进方家山工程,调试队仪控组人员主动拓宽自己的工作范围,向前延伸,协助工程公司、安装公司和土建单位一起深入现场,排查房间的环境条件,哪里需要封堵,哪里需要抹灰,哪里需要刷墙,哪里需要铺砖,都有仪控人员的身影,一身泥,一身汗,一身灰。这哪里是“仪控人”,分明是“装修队”。还有设计方案的确认,设备采购的落实,这些看似不是仪控组的工作,只要是现场需要,仪控人员愿意做更多。
当一个个工程节点纷至沓来,各个工艺组都在看着仪控,仪控没有机柜,没有软件,怎么办?调试队仪控组组长忻惠民深知工程不等人,没有机柜我们买临时的,没有软件我们自己修改,没有电缆我们自己组织铺设,没有方案我们自己编写。厂家没到,机柜需要送电,我们组织安装单位一起,在确认安全前提下,我们自己上电。只要现场需要,只要我们能做到,我们都会去做。
由于工程工期紧,仪控人员数量少,我们只能付出更多的加班加点,工作时间基本上是“白加黑,5+2”,随意拉开9月份长长的加班表,“马一鸣304小时,赵俊248小时,王希河232小时……”这一串看似不可思议的数字,却是仪控组日常工作最好的写照。
勤劳的铺砖者忙碌在各个角落,铺好了路让调试其他成员走得更顺畅。
无私的配合人
方家山机组有两百多个系统,在分配系统负责人的时候,几乎在每个非仪控系统后面都添加了一个仪控配合人员,可不要小瞧“配合”这两个字,从系统功能、逻辑图模拟图、功能图,到现场具体的阀门、仪表,仪控人员要掌握的内容并不比系统负责人少,每一次试验他们都不会缺席,每一次工艺的要求他们都会尽量满足,或许他们不会在任何一份报告上留下自己的名字,甚至于很多人永远不会知道他们曾经做过许多事情,但就是因为有他们的存在,调试项目才会一项项得以顺利完成。
自从1e机柜到场后,电站每次重大试验,仪控就需要安排就地仪表、dcs机柜、1e机柜、kic二层的留下来保驾,因为试验中的仪控故障处理都需要从就地到kic监控逐段排查。加上1号机组和2号机组工期相差3个月,仪控人员非常辛苦,但所有仪控人员都毫无怨言,默默奉献。
奋起的突击队
由于种种原因,dcs1e级机柜到货滞后9个月,1e级系统调试项目已然成为了方家山核电工程1#机组调试中的关键路径,为了顺利推进工期,仪控组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发挥了显而易见的作用。
仪控组在机柜抵达现场之前就已从调试计划、文件准备、测试平台和测试工具准备,到调试逻辑以及人员准备等方面进行了一一分析和讨论。并根据1e级dcs调试的特点,开发了rpr调试装置,并提出在电气厂房l604搭建14台工程师站组成的测试平台。
当设备抵达现场后,仪控组人员开始两班倒24小时不间断全程参与,为了能在短时间内顺利完成机柜安装、网络建立、通道试验、rpr试验等一系列工作,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仪控组高强度高效率地忙碌在现场,这支奋起的突击队最终顺利抢回了工期,初步估算方家山1机组节约主线时间8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