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0月份以来,北方多省饱受重度雾霾困扰。导致雾霾天气频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地方的农民秋收后大面积焚烧田间秸秆……
几乎与此同时,长春生物质热电厂却因巨额亏损,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出售。导致亏损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作为生产原料的秸秆“收购不足”。
实际上,由于原料不足等因素,今年内已有大唐、国电、京能等发电集团的5个生物质发电项目因亏损出售,这与几年前该领域“投资疯狂涌入”的热闹局面形成了鲜明反差。
遍地秸秆却“无米下锅”
以秸秆、农林废弃物等为原料的生物质发电,是一种绿色发电方式,既可以增加清洁能源的比重,又能改善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同时,我国每年产生农作物秸秆6亿多吨,开发生物质发电项目,资源丰富,潜力巨大。
2003年以来,在国家倡导和扶持下,诸多企业大举进军生物质发电领域。然而,2010年之后,该行业却呈现出整体颓势,用业内人士的话来说,“燃料不足,‘吃不饱’是最大原因”。
“以农业大省吉林为例,吉林省不缺秸秆,一个县的秸秆产出量,完全够厂里全年的消耗,无奈收秸秆太难。”面对记者,国能德惠生物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斌愁眉不展。
“秋收时节,农民都在抢收,分不出精力收集秸秆。如果雇工,每人每天人工成本将近200元,卖秸秆的钱还不够付雇工钱。在农民看来,一烧了之反而省时省力。”王斌说。
据了解,目前在吉林省,部分生物质发电企业收购散秸秆的价格为150元/吨,一亩地大约能出0.3~0.45吨秸秆。一些农民对记者表示:“雇工收集秸秆不划算,自己干又太辛苦。有时间的话,宁愿在家打麻将,也不愿为这点小钱挨这个累。”
农民缺乏积极性,电厂是否能用专业设备到田间地头帮农民收秸秆呢?面对记者的疑问,王斌指了指厂区内停放的5台“庞然大物”说:“这是从国外进口的秸秆收集打捆设备,每台每天能处理70多吨秸秆,但农民顾忌设备太重,怕把地压实了,不利于来年播种,基本都不愿意让设备下地。”
记者从另一家企业华能农安生物发电厂获悉,秸秆收集困难,还有另一层原因——秸秆体积大、质量轻,为了降低运输费用,运输车超高超宽现象普遍存在。而这又常被交警处罚,对运送秸秆的经纪人造成了较大冲击。
由于秸秆收集困难,国能德惠生物发电公司设计标准为年消化秸秆28万吨,可从2013年投产至今,购入的秸秆还不超过10万吨。原本作为辅料的稻壳、木片等“下脚料”,反而成了主料。而在已挂牌出售的长春生物质热电厂,此前由于原料不足,两台1.5万千瓦供热发电机组只运转了一台……
成本高,卖电难
对于生物质发电企业而言,燃料成本约占总成本的60%~70%,是影响盈亏的主要因素。因燃料缺乏,国内很多业内企业都面临亏损的尴尬。
“若想保持机组燃料供应充足,就必须上调秸秆收购价格。而上调收购价格,又会挤压原本就极为有限的利润空间。”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国内生物质发电企业多数卡在如此“魔咒”里,进退两难。
据了解,6年前,生物质发电企业普通工种的人工费,大概为30~50元/天,现已涨到200元。人工费大幅攀升的同时,运输、维保等间接成本也持续上升。与之相对应的是,上网电价却基本没变——按照发改委2010年发布的全国统一标准,价格为0.75元/每千瓦时(含税)。
“我厂售电单位成本高于售电单价,每售出一度电就亏0.216元,国家每度电补贴0.3486元,盈利空间极小。”华能农安生物发电厂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生物质发电企业能做到盈亏平衡已属不易。在这种情况下,根本无力提高秸秆收购价格。
此外,偿还银行贷款利息是生物电企背负的一个沉重包袱。生物质发电新建项目的建设成本达8000~1万元/千瓦,比同等规模的火电高出一倍还多,很多业内企业都背负着银行贷款。
以长春生物质热电厂为例,该厂在建设期间贷款2.7亿元,每年需向银行支付利息2400万元。为了维持运转,该厂每年还会新增贷款3600万元。自2009年底投产以来,企业整体亏损接近2亿元,已临近“资不抵债”。
而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省份,生物质发电企业在苦于“吃不饱”的同时,还发愁电力“卖不掉”。以吉林省为例,2013年,吉林省生产电力1080亿度,本省利用只有650亿度,过剩430亿度。通过电网调峰,外送120亿度,还过剩310亿度。因为剩电多,生物质发电企业生产的电,有时不能并网。
“根据国家政策,生物质电厂所发电力可全额上网。而实际上,吉林省内的业内企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被限’情况,尤其是在冬季供热期。因火电发电量高,其它形式的发电量就需有所控制。”一位生物质发电厂负责人表示,“限电”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企业亏损。
记者获悉,目前80%的生物质发电企业都挣扎在盈亏线上,在近日已挂牌出售的长春生物质热电厂,几乎已是人去屋空,一片萧条景象。
“禁烧”落地是关键
记者采访王斌时,恰巧一位秸秆经纪人给他打来电话:“刚收好、还没来得及运往电厂的100吨秸秆,被附近烧荒的农民不小心点着了,一把火烧了个尽……”
“这一下,他就损失了2万多元钱,明年他还能干收秸秆的活儿吗?”得知电厂急缺的“宝贝”被农民白白烧掉,王斌痛心疾首。
实际上,在记者采访途中,高速公路两侧随处可见正在地里焚烧秸秆的农民,田间浓烟四起,味道刺鼻。甚至就在与国能德惠公司一路之隔的地头,也有秸秆焚烧后的痕迹。该厂工作人员开玩笑说:“有时候,我们甚至害怕电厂也被一把火点着了。”
“只要禁烧落实到位,农民不敢烧了,我们就有办法把秸秆收过来,电厂也就不用犯愁‘吃不饱’了。”王斌告诉记者,虽然业内企业生存困难的原因有多种,但如果原料缺口能补上,盈利就不是难事。
“在禁烧方面,有的地方采用无人机航拍监控,发现谁家地块冒烟马上定位,责任到户,惩罚力度很大,农民自然就不敢随意焚烧秸秆了。”王斌说。华能农安的工作人员也建议,采取“干部包片管理考核、抓典型给予行政处罚”等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改变农民大肆焚烧秸秆的现状。
除了农民焚烧秸秆外,生物质电企面临的另一个难题在于,我国农村地区以一家一户式生产为主,人均产出秸秆量少,分布分散,有垄播种,秸秆可收集时间短,储存难度大。王斌表示,“要是能对送秸秆到电厂的农民给予一定补贴就更好了,这样既可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又能降低企业的原料收购成本。”
据了解,凯迪电力、韶能股份等企业,今年已实现生物质发电业务的盈利,华能农安生物发电厂在刚刚过去的9月份,也实现了盈利。“经营有亏有盈是常态,生物质发电企业也不应该一味纠结于外部条件,内功修炼同样必不可少。”王斌说。